1.定位失准:自我同一性现危机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追求内在统一性、一贯性、连续性以实现自我统合的一种意识。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12-18岁)阶段的青少年,尚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还没有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准确位置,常会发生自我同一性危机或角色混乱。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准备高考的学习中,自我同一性议题在他(她)们那里大多是被遮蔽的,到了大学阶段,这个议题才开始明确清晰起来,“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等关于人自身的思考出现在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里。带着对自我的疑问和探索,新生会通过竞选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尝试社会兼职等活动,不断接触新事物,以此来证明自我的价值和能力。但如果自我意识模糊,自我定位失准,就可能带来自我认知失调,造成自我同一性的冲突和危机,引发角色混乱。其主要表现就是:主观认识中的我和客观现实中的我出现矛盾,理想丰满的我与现实骨感的我形成差距,希望独立自由的我与渴望亲情支持的我产生纠缠,渴求交流的我与内心闭锁的我爆发冲突。
2.交往失据:人际关系出状况
许多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家外出上学,她(她)们比较依赖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关系网)。他(她)们从“熟人社会”来到“陌生人社会”,要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和同舍室友以及学识渊博、来去匆匆的老师,自然会面临人际交往方式的转换问题。有调查表示,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达36%”。一些新生缺乏平等的交往意识,在人际交往中盛气凌人、不尊重他人;有些新生缺乏主动交往意识,自卑胆怯、害怕与人交往;部分新生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有的新生缺乏宽容和合作的精神,轻责于己,苛责于人;也有新生缺乏人际交往的自主性,在交往中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还有新生对人际交往怀有戒备心理,对他人敏感,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态度;特别是有些新生表达不悦的能力不高,为维持表面人际交往的和谐而压抑自己的愤怒与不满,过度使用防御机制。
3.生活失助:生存适应成困扰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新生的自我管理和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些习惯了高中阶段家长“保姆式”关爱的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和凡事需要自己打理的大学生活感到非常不适应。有些新生对自己大学硬件条件感到失望,认为还没有自己原先就读的中学好;有些新生对宿舍条件和环境感到不满意,希望得到改善达到自己的要求;有些新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不能按时吃早餐,不能及时就寝;有些新生自理能力差,床铺杂乱,个人和寝室卫生差。据调查,有41.4%的新生认为宿舍环境不舒适,43.1%的新生不适应大学里的作息时间安排。有些新生对经济支出缺乏有效管理,消费缺乏计划性;有些新生时间管理意识缺乏,不能合理有效地支配和利用课余时间,造成时间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