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住居营造更符合新时代建筑教育的要求
 
更新日期:2022-05-20   来源:   浏览次数:12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住居营造的文化性与地方性符合建筑教育的特色要求建筑学产生于住宅,从远古人类寻找庇护所、搭建简易四柱一顶的树屋开始,探索适合于居住的住宅一

 
 1、住居营造的文化性与地方性符合建筑教育的特色要求
建筑学产生于住宅,从远古人类寻找庇护所、搭建简易四柱一顶的树屋开始,探索适合于居住的住宅一直是建筑学的主题。住居营造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包括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维修、改造的全过程工程建设方式。在现代社会以前,建筑的设计、建造从来都是由建筑师负责并全过程跟踪负责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充满着地方性与文化性。所以,如果说建筑可以作为发扬、继承和延续文化的一个载体,那么,住居建筑更是文化的最直接载体。陈昌岑认为,与公共建筑相比,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文化,在住宅建筑(住家)方面的表现更加丰富和具体,关于家庭、社会、经济、地域的各种文化都可以在住家里表现得很清楚。
住居营造的文化性反映在地方性上,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住居方式。北京的四合院、草原上的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大小兴安岭的木刻楞、长江中上游的吊脚楼、厦门的骑楼、云南的一颗印等等住居形式,无不是出自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与地理区位、资源要素的不同以及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住居营造的地方性,可以为地方院校建筑教育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从本地的传统住居营造体系入手,研究其居住行为、生活方式,探索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加强对自身所处地域、民族、文化的认同。
2、住居营造的技术性与社会性符合建筑教育的时代要求
住居营造既以自然建造为对象,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问题,所以,住居营造既是一项自然工程又是一项社会工程,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从技术性看,住居在旧石器时代是以天然洞穴为主,新石器时代就以人工洞穴或巢穴为主,进入封建社会主要以木构架及砖石砌筑为主、到了现代,出现了框架结构、钢结构体系以及装配式住宅。从社会性看,在一般的住宅项目建造施工过程中,开发商、政府、施工方、住户等等不同的社会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完成工程中的社会活动,开发商负责开发投资,政府负责审批监管,施工方负责具体的设计施工,住户通过购买居住实现住宅的价值,这些复杂的、多样的工程实践构成了社会活动的集合。住房不仅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更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力,我国从改革开放初的大院居住模式到现在的商品房模式,反映的是住房分配体制的变革;最近,又有未来社区、养老社区、低碳社区、绿色社区等理念的提出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抗震救灾援建房、城市更新、老旧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等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社会的发展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建筑解决的方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住居营造更符合新时代建筑教育的要求

下一篇: 住居营造更符合新时代建筑教育的要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