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约和协调资本配置,适度让渡教师权力
资本是场域中因子主体地位的力量来源,对资本进行制约和协调,以实现权力的相对平衡发展,才能构建积极的活动区幼儿自主交往场域。
1.增强幼儿对资本的占有、支配
资本在场域中不是平均分配的,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资本分布结构,体现着资源和权力结构,这种起点的不平均决定了场域中互动活动的不平等。教师相对幼儿来说,本来在话语权上就天然强势一些,所以在资本配置上更应该适度地让渡权力,增强幼儿对资本的占有和支配,才能使幼儿的自主交往更有“底气”。
例如对材料这一物质资本进行投放时,应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观察和了解幼儿的需求,为幼儿提供品类丰富、层次多样、数量充分的活动材料,并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和活动的延伸,对材料进行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教师还可以发动幼儿自己带材料来幼儿园,增强幼儿对材料占有和支配的主体感。此外,教师和幼儿应当共同讨论活动区的规划布置和材料的投放,比如选择家庭区的幼儿较多,而家庭区所需的活动材料占据空间也比较大,那么就可以适当扩大家庭区的空间范围;积木数量总是不够,幼儿多次发生争抢,问题反映到教师处,教师便可以此为机让幼儿讨论解决的办法,增加积木或者辅助材料的量常常便是办法之一。
在材料使用上幼儿应具有选择、更换和操作的自主权利。活动区材料可选程度的高低是体现幼儿自主性强弱的重要指标。有的教师为了便于管理,往往会限制某几个活动区的开放或材料的使用,幼儿只能被动选择对自己来说没有游戏意愿的材料,大大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活动和交往。
2.让幼儿对资本进行评判
对资本的评价和判断资格也是资本配置的一部分。当幼儿对资本有评判权时,自然会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解放儿童,让儿童的自主交往回归本真。
例如活动区的“准入”资格是一种社会资本,一般都是教师“赋予”的——“小餐厅”哪天可以开放,允许进入几个人……许多幼儿因为这些限制而不能去“小餐厅”活动。而进入“小餐厅”的那几个幼儿又因为人员的一成不变而缺乏交往激情和有质量的互动,缺少深入游戏的推动力,逐渐丧失游戏兴趣。但因为教师规定不能换区,因而只能在“小餐厅”里机械重复地炒炒菜、看看菜单,“小餐厅”看上去了无生气。限定人数又使“小餐厅”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使“小餐厅”的创设初衷变得毫无意义。
此时教师将“小餐厅”的开放和“准入”要求放手给幼儿去决定,他们通过商议规定“小餐厅”每天都可以开放,不限定人数。教师给幼儿找了餐厅运作的小资料,并共同商定想当店长、厨师和服务员的幼儿可以“竞聘”上岗。一时间,前来就餐的小客人蜂拥而至。“小餐厅”地方不够用了怎么办?通过和其他区的幼儿商量,“店长”成功扩大餐厅用地。但是还是有客人坐不下。餐厅工作人员们想了很多办法,还搬出了自己外出就餐的经验,决定让客人排号等位,一下解决了问题。
对资本的评判激发了幼儿互动交往的活力,增强了幼儿认知、社交、语言等各方面能力。教师在其中适度地让渡了权力,但并非无所作为,她们同幼儿一起积极地互动交往,支持幼儿的活动深入。
(二)关注幼儿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儿童文化的生长
幼儿个体发展的含义远远超出了生物学上“生存、活着”的意义,而有着深厚的文化旨趣与价值内涵。教师应当以关注幼儿个体生命、注重生命本原价值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义。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世界入手,切入幼儿的经验系统,在教育内容上基于幼儿个体发展水平和规律,在教育目的上着眼于幼儿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自主的建构活动。在教育方法上要避免教育与生活的疏离,以幼儿的生活世界为基础,设置宽松包容、富于乐趣和挑战的环境,在真实的活动、交往情境中使幼儿生成自我体验。
只有尊重幼儿生命价值的教育才能得到幼儿个体经验的认同,激活个体积淀,唤醒天然本真的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体现灵性的神韵,饱涵生存和创造性的力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部“反对幼儿园小学化”也是在返璞归真追求儿童文化,维护儿童利益。儿童文化由儿童在交互作用中共同建构,自主交往是儿童文化的内在要求。儿童文化的觉醒让幼儿自主交往回归本原、更具活力,更能发挥其对幼儿自我建构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儿童智慧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