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处理好志愿服务系统维度问题,实现系统优化
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行为主体不同分为志愿组织、志愿者、受助对象三种类别。它不仅是一项集给予、接受与评价于一体的整体性事业,还是强调组织内外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相互协作、稳定优化的系统性组织,更是具有提高个人素养、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功能的社会性事业。新时代更要积极创新志愿服务发展体系,推动志愿服务系统优化整合,要做到:一、突出整体性。要提高志愿者主动学习与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动性,加深对志愿服务的了解,最终实现个人价值;要重视受助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让受助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同时接受受助者对服务的反馈并及时改进;要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实施内部监督,拓宽筹资渠道,打造自身品牌。二、强化稳定性。志愿服务在开展过程中难免受到外界不同声音的干扰,必须排除干扰,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志愿服务宣传,深化服务了解;要立足传统,弘扬“仁爱、奉献、互助”精神;要完善志愿服务保障和奖励机制,给予志愿者情感上的关怀和物质上的奖励,使其得到充分的认可与尊重。三、实现功能性。志愿服务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改造和凝聚社会力量上。要拓宽志愿服务参与通道,普及志愿服务发展理念,满足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使志愿者不仅能够丰富个体,又能够感染他人,广交朋友,使志愿服务以地区为单位连成一片,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2、处理好志愿服务文化维度问题,解决发展困境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彰显着独特的魅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作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已成为新时代扶贫帮弱、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接“两个一百年”发展战略、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要把握好志愿服务文化发展维度,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文化,让更多的中国人民成为志愿服务的实践者、传播者,让志愿服务文化真正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名片”。为此要克服以下几点困境:一、缺乏志愿服务意识的内心取向。志愿行为多为自上而下发起,志愿者被动参与而非主动作为,积极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不高,服务社会,奉献自身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不强。二、低水平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志愿行为发生有随意性、短暂性和非系统性,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健全的管理制度,致使志愿者在实施志愿行为时缺乏道德约束,不仅降低了志愿者通过实施志愿行为而获得的满足感,而且缺乏系统性的志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志愿服务的长久性。三、志愿服务文化自信不足,对志愿服务文化挖掘不深,认同感不高,加之志愿服务组织模式老套,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单一,导致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坚定,参与志愿服务实践的能动性不高,缺乏利他情怀和自我牺牲奉献精神,在情感上不能达到共鸣,缺乏志愿服务文化自信。
3、处理好志愿服务评价发展维度问题,提升道德评价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性、无偿性的自发行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社会给予的却是道德回报。就志愿者而言,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大多是得到心灵上的满足、社会的认可、尊重和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是所谓的物质回报。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志愿服务行政化色彩严重,志愿者们大多是“被”参与,志愿活动多集中在纪念日、大型活动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志愿者们的内心需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无法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是为了得到某些利益而参加志愿活动。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志愿服务更多的关注,营造一种尊重志愿者、尊重奉献的社会环境,促进志愿服务由“行政化”转向“民间化”,由冷漠转向尊重。同时,在把握好“度”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奖励机制,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为其提供情感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补助,使其得到组织的认可和心灵上的慰藉,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的长久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