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在新的历史定位当中不断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文艺相结合的美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几代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群众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中国也相对应地得到持续地、深层次地研究。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理论高度。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唯物观的基础性研究方法。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蔡仪先生建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美学体系,并在《新艺术论》一书中对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等主张进行了批评,蔡仪美学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运用蔡仪美学理论逻辑,结合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两点阐释,一是必须把握好美的客观性,即由客观现实去把握美的本质。当前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功利性为目的的机械式、快餐式作品,长远来看不仅仅误导了读者思想,更破坏了文艺创作环境。美的客观性必须建立在优秀的作品之上,而人民喜闻乐见、蕴含着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才能让大众产生美感、思想认识得到升华;二是认识美的主观能动性,即对美进行主观能动性的认识。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为中国文艺提供了多样化的文本素材和强大的创作动力,但其中仍存在不少的瑕疵,作为审美主体的群众,必须坚持对不符合社会发展和大众理念的文艺作品进行长期有效的批评,这样才能让中国文艺创作不脱离现实、不远离群众。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实践导向
把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美与艺术的惟一源泉,从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中国文艺是提炼于生活的创作实践活动。上个世纪后期,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马克思美学在当代中国最高成就的代表,而新时代繁荣发展的文艺创作,其实践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研究方向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树立正确的实践导向,结合当前文艺发展,一是坚持美的价值观引领,即在审美过程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发展,西方文化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信息技术加紧对其它国家进行文化渗透,面对这种“文化侵袭”,我们的文艺创作必须以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坚持创作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呈现传统美的新形态。即用新的创作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当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很多时候我们会与自身产生精神共鸣,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源于我们所具备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借鉴、融汇,并运用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也能彰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实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