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语学科的理论学界,或者更宽泛意义上的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两大根本定位方式上的争议,尤其自“课程思政”这一普全性的思政教育观念被普及开来而得到发展之后,这两大方向性定位的差异在现实中显得更突出起来。一些论者认为,外语或者语言只是一种接触和掌握目标文化的外在工具,故而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直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本出发点,批判性地取舍外语工具所接触到的一切外来文化现象;另一些论者则认为,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欧美语言文化直接地蕴藏着深厚的西方思想政治价值观,外语课程思政工作应当谨防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主要是警惕性地辨析一切语言文化素材当中的西方思想政治元素,从而加以批判。
上述两种对外语的定调及其对应的课程思政理路在笔者看来,都有失偏颇,脱离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一活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背离了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发展观。就语言本身而言,外语同汉语一样,都直接地以其固有的语言表述和传达规则,凝聚着一定的文化特质,并以巨量的语言素材直接汇集着一个表现为形形色色文化现象的文化体。中国人学习西方语言或任一其他外语语种,在全球化日益细致深入的信息化环境里,既不可能只是抽象地去操持一种探索性“工具”,也不可能封闭刻板地接收到单一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在专业的语言高等教育环境里。因此,本文提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对待外语及外来文化,应在尊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受教道路基础上,尽全力发展其全面掌握外语语言文化的能力,在理性判断下有选择性批判性地接收外来思想、政治、价值观文化,以期多方面、多层次、原汁原味地了解和思考所选择和追求的语言文化,在提升其语言表述规则、习惯等专业技能的同时,建构起厘清真相、探寻文化真理的科学认知桥梁,最终透过系统而深入的外语思维训练,进入到普遍共通的人类科学文明真理层面,汇通马克思所代表的人类科学发展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真理观,从而更好地接纳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道路,和共产主义这一远大人类文明发展理想。
简而言之,外语课程思政既非直接错位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使之嬗变成为教条式的抽象教学内容,也并非脱离目标语言现实中复杂多样的文化学习实践根基而以僵硬的政治斗争思维直接进行意识形态管控;活生生的外语文化世界探索实践,才是外语课程思政的源头,“求真务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对待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上的鲜活实践信仰,也毫无疑问地应当成为外语专业师生立足本位发展道路所应秉持的教学立场;毕竟,中国人民所选择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正就是来自早期通晓外语文化、全面深入掌握西方先进思想的中国进步人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时至今日,更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外语专业师生透过语言文化高等素能的培育,而致力于理性的西方动态现实输入,使国内非外语专业群体有充分的机会接触西方活生生的现实图景,以真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坚挺姿态,站在深厚而广阔的现实性地基认知视野上,科学合理地驾驭全球化文化信息浪潮,进而以高水准的先进知识储备和建设发展才能,真实有效地全力推动中国自身既定历史现实的美好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