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与西欧国家有着很大区别的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人情文化没有定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人情文化指为维持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生存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为红白喜事随份子、逢年过节应送礼等。在乡村社会中,人情文化是人情主义道德伦理及其表达的互动礼仪在乡村社会中被普遍认同和遵守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围绕着优化人际关系而运转的,其优化媒介包括感情、金钱、权力、名望等各种因素,中国人总是根据不同的人情关系来决定具体的待人之道。总体而言,我国的人情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点内涵:
(一)区分人情关系。通常来说,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构成包括情感关系、功利关系以及情感功利混合型关系三种。情感关系大体上是建立在亲密的血缘关系基础上,如父母兄弟之间的交往等,这种人际关系相对稳定和持久;功利关系则是建立在各有所需的前提下,主要表现为类似买卖双方之间的短暂商业关系;而混合型关系由于包含着情感和功利两种因素,因此既无法像情感关系一样持久稳定,又不像功利关系相对短暂,其关系需要由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互动来维持,故中国人常言“亲朋好友,越走越亲”,而维系这种互动人际关系的便是人情,也就是需要通过人为主动的去沟通和联系的感情关系。
(二)人情关系的血缘性、地域性、层序性和伦理性。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由于农业经济的流动性较差,因此中国人通常都以家庭、家乡为单位世代居住在一起,人和土地的粘性极强,从而造成中国的人情关系具有典型的血缘化和地域化特征。以家庭为单位,则其人情关系源自血缘关系,如兄弟姐妹、伯叔侄子之间的人情往来;血缘关系又随着婚姻关系而不断扩大,如妻舅、妻姨关系的人情往来。以家乡为单位,则其人情关系首先源自同一村落群体内生活的人,地理位置近、共同生活的人群总是利益相关、往来频繁、互帮互助,这也是中国人历来重视“远亲不如近邻”的重要原因。然而这种人情关系的地域化又不仅局限于同村人,事实上,中国人的老乡观念具有很大的延展性,同村人是老乡,到了外地,同个县市的人也成了老乡。而层序性和伦理性是由中国乡村特殊的差序格局造成的。这和类似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的西欧社会不同,中国乡村社会的格局更像是一块石头掉进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波纹,这些波纹所推及的人们都将产生关系。而且每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关系网是不同的。同时,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由一个个人逐渐推出去的私人关系的重叠,传统的社会道德在这种私人关系中才有意义。这构成了乡村人情文化的伦理性了。同时,这种差序格局也描述了我国乡村的人际关系面貌,体现了根植于传统乡村土壤之上的以血缘、地缘为基本因素的人情文化。因此,血缘性、地缘性、层序性和伦理性相互影响,是中国乡村人情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脉胳,共同建构了中国人情文化的主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