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乡村人情文化逐渐淡薄的原因
 
更新日期:2022-05-25   来源:   浏览次数:14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进行和乡村社会转型,我国乡村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乡村缺乏治理主体,出现无主体熟人社

 
 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进行和乡村社会转型,我国乡村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乡村缺乏治理主体,出现“无主体熟人社会”,乡村乡风也一直受到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影响,呈现了很多异化的特点,而乡风文化中的人情文化也逐渐淡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攀比之风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隔阂。
攀比之风是一种个人对比心理和社会比较行为造成的不良风气, 在物质相对匮乏和文化素质普遍相对不高的乡村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在现代乡村中,村民在红白喜事、生活消费等方面明面上或暗地里进行盲目性攀比, 这对我国乡村治理中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乡村的攀比之风主要在于两方面:
1、红白喜事。红白喜事方面的攀比现象在攀比风气中是比较严重的,尽管在很多地区的村民并不是没有勤俭节约的理念,而是这种观念到了婚丧礼仪时就失效了。很多村民认为婚丧礼仪的花销不仅是个人消费,而是履行一种社会义务。[7]但是,更多的心理因素还是由于部分富裕家庭在举办婚丧礼仪时,总是存在浮夸风、讲排场的现象,这对其他村民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促使其他家庭在举办各种庆典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此为标准来比照其规模,并效仿其做法。
2、生活消费。生活消费的攀比现象主要是住房和车子。近些年,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优越的成绩,农民对基本生活的要求标准在逐步提高。很多家庭都购置了私家轿车,其实部分家庭对于车辆的需求很小,但碍于其他家庭都有私家车,自己为了不丢了面子而不得不购买一辆轿车。而人们在盖房的时候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得暗暗较劲,比较自己的房子是不是比领居家的气派,房顶是不是比邻居家的高。
尽管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部分地区的乡村攀比之风已经有所收敛,但很多乡村中,各种宴席的大办特办和铺张浪费仍然屡见不鲜。对比于以往,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人不仅少了以往人们的淳朴之情,更多了现实的物质化气息。这样的现象,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人们的思想越来越现代化了。而坏事就是,真正的人情更加淡薄了。
(二)人情泛滥,人们疲于应付。
儒家圣典告诫人们“施人慎勿念”和“施恩拒报”,但这是一种圣贤的理想,现实中的人情关系还没有纯洁到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地步,反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情理念愈发强盛,逐渐演变成更注重“礼尚往来”的人情关系。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乡村的各种酒席也变多了,如乔迁之喜、学生升学、店铺开张、逢年过节等,参加这些酒席都是要随礼的,现在的人们惯用金钱的多少表达感情亲疏,这偏离了礼尚往来的初衷。而且别人都拿了请柬来了,即使人不到,钱也得到。若是不作任何表示,就是不给别人面子。在中国,人情是理解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关键。面子是人情的正比例函数,若是这次你有损某人的面子,下次他有可能不给你留情面。这就让人们背上了很多不得不参加的酒席。每家每户都有各种酒席,次数多了,人们也就疲乏了。这种人情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农村现代化加快了乡村社会的流动性,而乡村社会流动性的加强更是加剧了这种人情消费,最终导致人情泛滥,人们疲于应付各种人情,真实的人情文化也就淡薄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乡村人情文化逐渐淡薄的原因

下一篇: 乡村人情文化逐渐淡薄的原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