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之在教育层面对教师队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不充分进行调整。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有提出“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提供师资保障”。作为教育部直属六所院校实施的公费师范生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以下是对直属六所院校实施公费师范生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就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学校层面进行的简要分析。
1.政策的期望与个人价值取向契合度不高
国家为提高生源质量、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出台了许多如“两免一补”、有岗、带编制的利好政策,这一举措也确实达到了提升公费师范生的报考率的效果。但令人反思的是,这种利好政策对社会和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是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考生报考公费师范生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完成的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的调查报告显示,影响学生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动机有三个:首先是位于核心地位的动机—“两免一补”,其次则是教师的职业理想,再次是就业有保障。迫于利益竞争的需要,一些公费师范生将进入薄弱学校(乡村学校)任教当作是“跳板”,其目的是为了以后在城市的事业发展作准备,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选择与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目的背道而驰,违反了政策的核心理念,这种“留住人但留不住心”的状况使公费师范生在岗位上没有激情,以一种敷衍了事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因此,这也就造成了考生的价值取向与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的预设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2.政策的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
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的顶层设计中过多关注国家统筹,而忽视了区域层面的考量,目前以省为单位实施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的院校屈指可数。再者在考核选拔制度方面,它以高考分数为考量原点,没有相应的面试考核机制。具体来说,在教育部直属六所院校的公费师范生招生考核制度中,这些学校对教师专业素质、心理健康、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关注较少。教师是专门的职业,需要从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并不是所有报考的学生都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潜质。因此,只有制定符合我国教师职业特征的独特招生考核制度才能实现我国公费师范生的最优发展。其次,在招生指标的合理性上,实施公费师范生计划的六所高校虽在招生对象中有明确规定“招收偏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农村学生”,同时,这些学校又在报名公费师范生条件中对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及本人是否真实就读于所在地做出明确说明以保障招生考试的公平性。但由于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它既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又导致同是农村生源,但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有所不同。由上述问题造成隐性的地域生源分布不均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师资力量不能均衡分布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