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天人一体”思想中包含着“天”和“人”两个基本范畴,通过对“天”“人”两个范畴进行明确的界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天人一体”思想的内涵。
(一)“天人一体”思想包含“天”与“人”两个基本范畴
在“天人一体”传统文化中,“天”与“人”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范畴。古代思想家对“天”的涵义进行了充分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五义说”、“三义说”、“两义说”、“一义说”,“五义说”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任务,将“天”的涵义概括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五种涵义;“三义说”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将“天”的内涵归纳为“最高主宰、广大自然、最高原理”;“两义说”将“天”概括为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一义说”直接认为“天”的基本内涵就是自然界。本文以“三义说”为基础,认为“天”的涵义可以概括为神明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一是神明之“天”,即主宰之天,在我国的古代史中,人们常信奉神明的力量,认为是“神明”在决定人类的生死存亡,甚至编纂了“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来证明“神明”的存在,更认为君主是上天意志的传达者,代替“神明”统治人类,人必须要服从君主的统治,按照神明意志生活;二是自然之“天”,即自然运行规律和宇宙万物的自身规定性。自然界是生命之源,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限制着人类的活动。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生产生活,否则就会受到“自然之天”的惩罚;三是义理之“天”,即人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与准则、至善至美的人性和世界真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义理之“天”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色彩,认为人必须接受道德的约束,人的发展就是道德水平的提高,人必须修身养性,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
另外来看“人”这一范畴,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陈伯海将“人”这一范畴认定为客观存在的人、人的行为、以及人的存在方式,刘泽华认为“人”可以分为自然人、社会人、个人、人的群体等等,任吾心则认为“天人一体”中的人是指自我意识或个体人格。在本文中“人”这一范畴是根据陈伯海的观点来界定的,指客观存在的人、人心以及人类的行为。
(二)传统“天人一体”思想的具体内涵
传统“天人一体”思想的精髓在于“天”“人”关系的和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一直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当“天”“人”内涵有所不同时,“天”“人”关系必然随之变化,其和谐之意也自然不尽相同。
根据上述“天”与“人”的范畴解释,“天人一体”可以解释为三重内涵,当“天”指代神明之天时,“天人一体”的内涵就是人类按照“天”的意志生活,受君主的统治。“天”是高高在上的神明,神明的意志不可揣测,只能服从。这种服从式的天人一体是强权统治下的天人一体,人只是上天意志的践行者,没有主观能动性。当“天”解释为自然之天时,“天人一体”就是指人类探寻自然,不断发现自然规律,并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来进行人类生产活动。当“天”表示义理之天时,“天人一体”就是人类按照伦理规则修炼内心,不断提升自我品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内圣”,进而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在这三重内涵中,第一重内涵完全忽视了人的自我意识,人只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工具,是“天”的附属品。第二重及第三重内涵都强调了“人”在天人一体进程中的作用,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两重内涵中,“天”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人”通过自我努力,探寻真理或修炼自我就可以触碰到“天”,实现天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