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面纱》中霍乱疫情的渊源追溯
 
更新日期:2022-05-27   来源:   浏览次数:26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基于文化诗学理论中宏观的历史文化语境层面,以文本的外部研究为主体,将作者毛姆和《面纱》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则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

 
 基于文化诗学理论中宏观的历史文化语境层面,以文本的外部研究为主体,将作者毛姆和《面纱》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则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毛姆的创作和情感生活提供了不同寻常的体验,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冬启程前往中国,他游历了北京、上海、成都和香港等地。在这个几年前推翻了帝制的东方国家一边是军阀割据下混乱、落后的市井生活,另一边是壮观的城墙、神秘的庙宇以及闲适优美的乡村景致。中国之行让毛姆收获了一部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一出戏剧《苏伊士之东》以及一部精致的小说《面纱》。毛姆在《面纱》前言中坦陈这部小说酝酿多年,最初只是个吸引人的离奇情节,并无任何人物的影子,是中国的见闻让虚无缥缈的幽灵有了活生生的肉身。小说最初于1924年11月刊发于美国《大都会》杂志,随后在英国发表。
《面纱》创作于1919年,这一年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运动正改变着中华民族的命运,然而身在中国的毛姆却并未对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产生兴趣,他的《在中国屏风上》描写了一位中国内阁部长对于中国古老文明的看法:“他表情忧郁地对我谈起中国的状况。中华文明,这一世界公认最古老的文明正在被无情地摧毁。那些从欧美留洋回来的学生正在把老祖宗数千年来建造的基业连根拔起,却又找不到东西来替代。他们根本不爱国,没有信仰,对圣贤也毫无崇敬之情。一座座寺庙因没有了香客和信徒而破败,它们昔日的盛况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只能留存在记忆中了”。然而在《面纱》中毛姆多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或风物进行描绘,比如:贵州乡间的稻田,雕刻丰富多彩的牌楼,寺庙里孤高而又悲愁的佛陀,而没有对当时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渴求进行任何的描述。
《面纱》中提及的地点包括香港、贵州的湄谭府和伦敦,小说的主人公沃尔特将与他人通奸的妻子带到了霍乱肆虐的贵州湄潭府,沃尔特在当地的教会医院医治病人。小说中出现的瘟疫横行的地方是贵州的湄谭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贵州省的府级政区有12 府,2个直隶州厅 ;县级政区有13厅 、13州 、34县。民国年间,辖境除局部地区界线有所差异外,基本与当今省域相同。而因政局多变,行政建制累有变迁。民国元年(1912年),贵州省废除清代所设各道,府仍然存在;次年设观察使,改府州厅为县 。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为黔中道 、镇远道、贵西道,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除。根据周振鹤 、傅林祥 、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1914年湄谭府隶属于黔中道。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面纱》中霍乱疫情的渊源追溯

下一篇: 《面纱》中霍乱疫情的渊源追溯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