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关于文化的含义,通俗的解释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产品,是包括教育、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文学、技术等要素在内的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屡次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的精神积淀,作为政治经济的观念反映,文化在维系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展现民族气节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关键作用。文化诸要素进入社会经济领域,与经济、科技深度融合渗透,以物化形式参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市场流通机制,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继科技生产力之后被广泛认同的又一重要科学命题,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功能与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战略定位关系的深刻认识。所谓文化生产力,即为文化要素借助必要的载体和媒介转化为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或变革的客观物质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共有的物质特性。从文化的内涵分析,它论证了人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性,强调的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要而进行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文化生产力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从物质属性来看,文化生产需要生产者通过生产劳动将一定的物质材料加工改造成含有人的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社会实践的特征。集约化生产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通过特定的市场机制创造新的财富,成为一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极,进而重新整合社会物质生产,调整着产业结构和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从精神属性来看,文化作为一种潜藏在人类群体共同生活方式之下的共同观念和无形力量,渗透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对社会生产产生推动作用,精神文化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显著提高,文化生产过程深深打上了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的烙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
文化生产力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力形态,具有精神生产的特殊性。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生产力也可认为是民族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和输出。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对于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制造的体现着西方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占据了世界文化产品的绝大多数,并具有不可抗御的传播冲力。这就必然会冲击和削弱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使一些国人形成了国家归属感的困惑,产生了爱国主义过时论的错误论调。在此情势下,仅仅对民族文化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只有大力发展和提升文化生产力,焕发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才能从根本上抵御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充实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