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课程标准等,将教学诸要素进行安排和设计,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方案的设想和计划。”[3]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备要素。
(一)课前推送预热,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打好基础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开课之初,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建立课程和班级,学生加入班级。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推送相关的资源到学习平台,并设立相关任务点,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进行了解和预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涵义及意义》专题课为例,开课前教师向学生推送相关概念,如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以及民族的四个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以及民族的六个要素等,让同学先掌握与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为课堂教学加深理解奠定基础。因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以及民族的四个特征及其中国化的六个要素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看待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以及民族的四个特征和六个要素,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而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否则将无法全面了解民族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教师可以在后台时时关注学生的预习状况,作业完成情况,难点在哪里,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重点讲解,展开讨论等,对于一些基本知识,预习已经掌握,课堂上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加深理解上。
(二)课中线下课堂教学,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
线下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课堂、主阵地,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至关重要。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4]。同年10月23 日,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要“适应新时代发展历史方位,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5],这是党在新时代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这也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利用课堂主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补充完善,是对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工作的补充完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国民意识的基础性工作。课堂主渠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需要找准教与学的情感共鸣点、心理契合点、价值结合点,突出“中华民族一家、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各要素靶向聚焦,在丰富共同历史记忆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入脑入心,课堂教学的实现路径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