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以身体技能和智力活动发展为基本手段,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体育“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体育课堂作为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必须要明确“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立德”是指培养什么样的品德?“树人”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其中立德是关键,树人是结果,育才是宗旨。
1. “立德”的要义
德在个体的发展中不仅居于“首位”,也是成长发展的根本方向。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深刻揭示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来讲,“立德”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体育品德”作为体育学科的三大核心素养之一,不论是从体育学科的特征、功能、价值等宏观层面,还是从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指导等微观层面,都备受关注。“体育品德”的内涵具体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体育精神随着时代变迁内容越发丰富而饱满,涵盖了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方面,其精神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体育儿女,它所蕴藏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了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育道德包含了诚信自律、公平正义、遵守规则等方面,它能塑造学生的体育理想与信念、规范约束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产生遵守社会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的意识。体育品格涵盖的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要培育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它们从不同层面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他的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以体育德”、“体德并进”的互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过程,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就是立德。高校体育课程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技能,还要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可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成分和关键要素就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体育品德。
2 “树人”的指向
“树人”的具体指向“培养什么人”?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相关论述就集中回答这个问题,即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和价值方向的阐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则是对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果的具体目标要求。
学校体育承载着培根铸魂、强健体魄的时代重任,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高校想要解决“以体树人”这一根本问题,首要任务是树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注重体育教育内涵发展,凝练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学生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