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从培养对象的素质讲,意思是应培养具有何种品质和素质的人才。在大学课堂里,每门课都是为了培养它的教学对象即大学生某种技能或品质,都有自己在培养人方面的明确目标。就人文学科来说,一般文学课主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史学课主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并能以史为鉴,哲学课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形而上思辨精神,等等。“基础课”虽然也属于人文学科,但其教学目标除了与一般人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部分重合外,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具备社会主义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基础课”培养的大学生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这个底色在“基础课”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上,就体现为要求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即要求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的思想,它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人类社会最高级的社会形态。“基础课”要引导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认识当前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道路,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信念。
其次,“基础课”培养的大学生应具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确立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强调为共产主义事业、为解放全人类奋斗终身,强调“小我”融入“大我”以及牺牲和奉献精神,认为一个人要树立起为人类高尚事业奋斗终身的人生观,树立起为他人、为社会甚至为全人类牺牲奉献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也就在这里。诚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基础课”应培养起大学生的这种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式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基础课”培养的大学生应具备社会主义的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作为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有它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价值追求和规范要求,以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这些价值追求和规范要求,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体现,就是“基础课”所讲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规范和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它们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规范内容,从而显著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道德和法律。比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而非资本主义道德的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宪法规定的是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而非资本主义宪法规定的多党制、三权分立制;等等。“基础课”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价值意蕴与追求,提高对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自信,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原则与规范,以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