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我国高校“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更新日期:2024-12-25   来源:   浏览次数:10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近年来,我们提出要实现从以教学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因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一理念的贯彻,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影响人才

 
 近年来,我们提出要实现从“以教学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因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一理念的贯彻,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项目中80%以上关涉学生的学习,而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20%,显然我国对于学生的学习关注过少。当下我们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以往固执、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从高校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找寻答案。
(一)内部因素
1.以学为中心引领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强调“以教为中心”,重点研究教师怎么教?教什么?而忽视了教育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缺少对学生内心的倾听和诉求,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将所教的知识内化,被自身吸收,也就无法提升其学习的效果,学生个人的发展也自然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据调查,在高校内,教师的授课没有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不少教师下课就走人,课堂内外师生均缺乏高质量讨论与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听音乐、甚至睡觉等现象屡见不鲜。显而易见,这种学习的情况是根本无法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必须要转变以往传统的观念,重点在于“学”,而不是“教”,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完全不重要,而是在当下教育时局下,过于注重教的状况,缺乏了对“学”的关注,没有做到两者的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实现效果的最优化。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书中提到:“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所以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以此引领教育教学的改革运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构建与知识内化的过程。在“以学为中心”引领,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以学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
十四五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任务与新主题。高质量的教学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指标。高校相较于中小学,没有其升学压力,教学效果也没有硬性要求,再者,高校的教师虽然都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但都并非师范学院出身,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教学理论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一项调查显示,为了具体理解课堂教学情况,相关研究人员采取跟班听课的方式进行实地的观察,发现课堂上认真听课的的人数占总样本的45%,另外,麦可思的一项调查也表明,7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不吸引人,上课单调。学生的学习投入度过低,这样的状态无法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发起了全美学生学习投入调查简称(NSSE),加州大学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倡导和组建了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调查联盟(简称SERU),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都加入了美国NSSE和SERU的大学何时能学习调查项目,开始把教育质量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产出。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错把教学、讲课当成目的,殊不知教只是教育的手段,目的在于学生的学习,没有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了教育。
在我国,“以教为中心”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范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替代,在课堂上,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给予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以学为中心,一方面是要把学生当作课堂内外的主人,鼓励他们不断的探索与求知;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如此一来,双方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优质的教学品质。因而,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方式、转换教学思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3.以学为中心推进科学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也成为了衡量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研究思想与能力也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学为中心”就是转换传统的教学思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研究。另外,以学为中心致于教学的内容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双方灵感的碰撞,不同认知逻辑的交换之中,不仅对于学生的思维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也能给教师带来别样的思维火花,推进教师的科学研究思路与能力。
以学为中心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教学中融入科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创设一种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的热情。双方互相交流、循序渐进,在问题不断深入和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考,发掘背后的隐含知识,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批判问题的科学研究精神,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与效果。
(二)外部环境
1.学科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以学为中心”理念的提出是教育学科发展的结果。众所周知,教育学的发展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其中对此影响最大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是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最基本的的过程就是同化与顺应。由此,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中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从而为“以学为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科发展的同时,众学科的发展同样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埋下了伏笔。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交叉综合的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这时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教学的中心放置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上来。总体而言,以学为中心不仅是当下时代的需要,同样也是学科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所结下的果实。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我国高校“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下一篇: 我国高校“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