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显著,学科效果和育人效果明显,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发展,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和重视。
(一)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政治信仰、思想素养、学识水平、高尚人格、职业操守等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应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建设。
(二)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挖掘课程思政资源
“课程”和“思政”的结合是如盐化水般的有机融合,课堂教学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和“思政”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教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与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关注时事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最新动态,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瞄准课程思政焦点,寻求与思政知识体系的“触点”,实现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
(三)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与思政课程的显性表达不同,课程思政以潜隐的形式渗透在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经意间接受德育的熏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应掌握前沿教学技术,运用新媒体、信息化技术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鲜活起来,贴近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可以运用“互联网+”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互联网+课程思政”符合教育教学的价值规律,它突破了课堂教材的限制,拓宽拓深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使思政教育立体化,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构筑立体的德育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