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典学习方面。中医的典籍,因为历史的种种原因,后人在阅读与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正因为此,新安医家对《内经》、《伤寒论》这样的经典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结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校订,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阐释解释。实际的师承教育过程中,先生会是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系统的学习中医经典,在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学生学习经典就变得更为容易,对经典的理解也更为合理。如明代方有执,历20余年之艰难,著成《伤寒论条辨》一书,为后人学习、应用《伤寒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临证实践技能训练方面。“医者意也,中医临证实践中的基本技能,如望诊、诊脉、选方遣药之变通等,并非单纯用文字就能充分地说明白,需要师徒借助于临诊场景,对中医理论、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进行传受,并经长期实践达到效果。先生的示范、指点是不可或缺的。师承的实践中,先生的言传身教,一朝一夕,一招一式的亲手示范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可也少走弯路,深入感悟,易于掌握不能用文字表述的技巧。如宋代张扩,先师事范忠宣,从湖北名医庞安常学医,闻及川中王扑先生精医,对太素之脉研究尤深,张扩随以王扑为师。在庞、王二位名医的指点下,张扩医技提高很快,特别是在脉诊方面尤为突出,“建安江畴曾语:察脉语妙,妙出意表,略无毫发隐情,诸公待之如神。”
3.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养成和临证水平的提高。在先生的悉心教导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上,经过3-5年的刻苦学习,学生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理论,具备了初步的临证能力,而且具有了一定的临证经验,临证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学生能够尽得先生的真传,将先生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有的学生广拜名师,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