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译本封面设计吸引读者购书的过程分析
 
更新日期:2024-12-23   来源:   浏览次数:1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国文学译作封面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模态的转换,需运用翻译学、出版学、心理学、艺术设计学等专业知识。中国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译作封面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模态的转换,需运用翻译学、出版学、心理学、艺术设计学等专业知识。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不仅取决于译文质量,译本封面的图文设计也绝对不容忽视,因为“封面功用渐增,有广告、识别、归类或查找的功用,是引领读者进入文本的第一座津梁,也是阅读与阐释的导引与灵感,为作品奠定基调与视界”。文学译作封面如何通过多模态意义构建引起读者关注?目前缺乏相关研究,我们将在分析这一心理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封面设计原则。
(一)译本封面设计多模态意义构建
封面设计是运用多种符号资源建构意义的过程。“音乐、动画、图像等多种符号系统与词语一起互动,生成多模态意义,服务于人类交际的目的”, 书籍封面多由语言和视觉两种主要模态组成,语言模态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和评价性文字,视觉模态是指图像、图案、色彩、装饰及其布局。译本封面设计是图文模态意义协同构建的产物,属于跨模态、跨文化翻译,既包括从语言模态转换为视觉模态,还包括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跨文化转换,是双重转换过程,受双重规范制约。封面多模态意义构建能同时打开读者视觉和文字的注意力视窗,有助于海外大众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直观体验和理解。
从读者注意力视角来看,“封面给人第一印象,故比文本更醒目,或曰封面是纸质文学作品意义生成之重要组成部分,亦参与作品意义之建构”。封面图像以视觉叙事的方式描述客观对象,凝练主旨内容,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力;语言模态通过文字的编码组合创造语言力度,最优化的封面设计能形成合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引发继续阅读的兴趣。张德禄教授认为“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分为互补性的和非互补性的两大类,互补关系又包括强化和非强化,非互补关系包括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要实现封面最优化的设计,就要强化图文模态的互补关系,发挥语言模态阐释和延伸图像模态的优势,且利用图像模态将富含在语言内的文学思想视觉化,图像的生动性和语言的评价性互相补充,呈现出吸引力强的封面设计效果。
(二)封面“图-文”叙事激发情景记忆和购书行为
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已经通过封面对作品做出解读判断,封面设计引起读者注意和激发阅读兴趣,是一个心理反应过程。特征鲜明、内涵丰富、冲击力强的封面情景能唤起读者的“情景记忆”。加拿大心理学家Tulving认为“情景记忆”是长时间记忆模式之一, 概括而言“人们总是会基于已有的情景记忆来解读当下的情景并作出判断”。 “情景记忆”是否能引发兴趣、驻足翻看、购买图书,或是不感兴趣、忽略而过,读者的行为选择都与封面设计息息相关。这就说明,封面设计绝不仅仅是艺术设计,还要了解目标语读者对中国文学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程度,是由视觉刺激活记忆反应的心理机制。因此,好的译本封面需要设计者协调作者、译者、出版社、编辑、校对、销售等多方相关者,才能实现从封面图文模态意义构建的“言内行为”到最终购买图书的“经济行为”,充分考虑海外读者对中国翻译文学的了解程度,以巧妙地激发读者兴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译本封面设计吸引读者购书的过程分析

下一篇: 译本封面设计吸引读者购书的过程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