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确保脱贫群众不规模性返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发挥脱贫群体自身“造血”功能是关键。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则可以助力脱贫人口自身“造血”功能的实现,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起着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服务国家贫困治理
随着《“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的发布,语言因素在国家贫困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逐渐显现,语言扶贫被作为一项政策举措全面推行。贫困是一个涉及因素多、维度广和层次多样的复杂现象,但是语言能力却是脱贫攻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我国民族边远地区刚刚脱贫的群众来说,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的能力具有以下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其一、有利于巩固拓展当地脱贫攻坚成果。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构成结构比较单一,许多脱贫群众不具备双语能力,语言交流障碍有可能成为影响政府开展后扶贫工作的不利因素。掌握了国家通用语,有助于脱贫群众能够与其他民族群众有效沟通,更准确地获知国家政策法规和其他相关信息知识,为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添加砝码。其二,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平稳有序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是保证其他环节振兴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素,但人才振兴却也是乡村振兴中比较薄弱的方面。这与国家提倡的“拥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相距甚远。也造成我国乡村振兴建设动力和后劲儿不足原因之一。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工具,同时也是获取信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提升当地农民语言能力,一方面,有助于他们改变生活观念,转变经营思维,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和认知去应对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增强;另一方面,促使当地农民培养“走出去,引进来”的能力,一来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二来也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美好局面。其三,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服务于国家相对贫困治理。目前,我国以全面消除原发性的绝对贫困。在此阶段,解决温饱是关注焦点,而语言文字因素并未成为迫切关注要素,因而造成大多群众陷入了把语言因素作为人类社会“可被忽略要素”的陷阱里。但到如今以次生贫困为特点的相对贫困阶段,提升脱贫个体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以及脱贫案例证明了,语言文字除了具备最基本的沟通交流功能外,其认知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等功能无不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政治建设、经济增速、文化繁荣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提供可参考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