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对课程思政的探究
 
更新日期:2024-12-20   来源:   浏览次数:15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

 
 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进行,形成协同效应。”那么在这里,习总书记着重强调了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这与我们之前所讲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表述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因此课程思政的理念也可从中有所领悟。
随后在习总书记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以及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都不难找到对课程思政的强调和重视。在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其中,第九条是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旨在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那么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课程思政就是为了立德树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高校担负着思政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大学期间,就好比小麦的灌浆期。”大学是思想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培养青年的重要承载体。大学生期间,是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塑形期,大学生承载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文化撞击,网络时代的高速覆盖下的文化渗透,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如何能够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什么要强调外语课程和思政相结合呢?外语人才的培养,尤其承担着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媒介作用。外语的学习过程,也是我国文化和他国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我们一味习惯性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语言背后的思想内涵,一味盲从和看重外来文化,忽略母语文化的学习,这些现象会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化素养的匮乏,会直接影响语言能力的表达。其实外语学习,是最能直接与他国文化进行交流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能有面对他国文化渗透的思辨能力,又要有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际文化输出能力。我们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相结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帮助学生传播中国声音。因此,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的相结合,不仅仅是对国家课程思政政策的落实,更是提高学生思政素养和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对课程思政的探究

下一篇: 对课程思政的探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