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预设否定副词“白”与“干”的历时语法演变
 
更新日期:2024-12-20   来源:   浏览次数:1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彭睿(2008)将语法化的连续环境分为四个阶段:非典型环境,来源义为唯一解释;临界环境,源义和目标义都是可能解释;孤立环境,目标义因该环境的特定

 
 彭睿(2008)将语法化的连续环境分为四个阶段:非典型环境,来源义为唯一解释;临界环境,源义和目标义都是可能解释;孤立环境,目标义因该环境的特定语义和句法形态特征而成为唯一解释;习用化环境,目标义常态化,分布环境扩展。据此,对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的副词“白”与“干”的语法化进行梳理,在形成频次表的基础上通过对二者历时语法化细致的描写探讨二者的虚化程度。
1.副词“白”的语法演变
1.1副词“白”的语源义
副词“白”的语源义为“颜色”义,即:“没有/无颜色”义。《字源》中指出“其用为白色字者,乃假借也。表示‘徒然、平白地’语义为‘白’的引申义。”即:“白”的颜色义为假借义。又说文系列如:《说文解字注》中“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据此,副词“白”的语源义为颜色义,颜色义为“白”的假借义。白色,即没有/无颜色,因此副词“白”的语源义也可为形容词性质的“没有/无颜色”义,语义蕴含否定性成分。
1.2形容词“白”的句法表现
上古时期,白主要用为形容词,为白色义。也可用作动词,为变白义。所搜集语料未见其副词用法。其形容词用法,例如:
(7)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周·《今文尚书》
(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周·《诗经》)
(9)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不肆志。(西汉·刘安《淮南子》)
上述例子中,形容词“白”为颜色义,像霜雪一样的颜色。形容词“白”在上古时期修饰名词、同义联合叠加的用法为其副词用法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3副词“白”的句法演变
1.3.1中古汉语时期
东汉过渡至中古时期,副词“白”开始出现,并各个语义发展起来。副词“白”的核心义和非核心相关义在此阶段均出现。
(10)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五凤中奏言:“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又白增海租三倍,天子皆从其计。(东汉·班固《汉书·食货杂上》)
(11)《炙法第八十》:“范炙:用鹅、鸭臆肉。如浑,椎令骨碎。与姜、椒、桔皮、葱、胡芹、小蒜、盐、豉,切,和,涂肉,浑炙之。研取臆肉,去骨,奠如白煮之者。”(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12)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唐·李白《越女词五首》)
未达成目的,称之为“无效果”,没有付出努力、动机,称之为“无代价”。上述三例中,“白增”为无缘由的增加,为副词“白”的“无代价”义的临界环境;“白煮”与现代汉语时期“白煮”同义,是副词“白”的“无效果义”的来源,非典型环境;“白地”为副词“白”的“无效果”义的孤立环境。副词“白”的语义在形容词语义的基础上开始引申,即由其性状义白色向性状义的语义特征“无/没有”否定倾向发展演变。又如:
(13)如禹贡济水,今皆变尽了。又江水无抟,又不至澧。九江亦无寻处。后人只白捉江州。(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14)更不支得价钱,令人户白纳。(北宋·欧阳修《乞放行牛皮胶鳔》)
(15)人生天地间,都有许多道理。不是自家硬把与他,又不是自家凿开他肚肠,白放在里面。(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北宋时期,副词“白”的“无效果义”和“无代价义”均已经出现。上述例句中,“白捉”中为“无效果义”,“白纳”中。为“无代价义”,特别是“白放”中为“随便义”,“随便义”为“无代价义、无目的义”的引申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预设否定副词“白”与“干”的历时语法演变

下一篇: 预设否定副词“白”与“干”的历时语法演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