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国文学》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现实意义
 
更新日期:2024-12-19   来源:   浏览次数:11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课程思政作为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具体内容,是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中国文学》是西北民

 
 课程思政作为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具体内容,是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面向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长为一年,体量之大,任务之重,罕有其匹。下面从现实意义、现状分析、改革举措与实施方案等三个方面分论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意义与路径。
第一,课程思政要求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优势和长处,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实现“三全育人”的广泛融合和有效实施。2020年五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并从课程思政在目标、内容、教学体系等方面的设计,从课程思政在专业分类、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推进予以全面指导。课程思政作为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要与高校各类课程同向同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大思政”理念下的育人实效。
第二,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高校课程的80%是专业课,学生80%的时间都用来进行专业学习。因此,扎实做好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是工作重心。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凝聚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优秀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仅以上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时代价值为例,均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找文本呈现。《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阐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的诚信追求,杜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正义呼号,《史记》“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和合精神,《礼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皆有所养”“不必为己”的大同向往,散发着仁爱、诚信、正义、和谐的价值光芒。观上可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课程本身的文化品性与课程思政的教改目标不谋而合。
第三,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为蒙、藏、维少数民族学生,为我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驾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弱,吸收思政信息的能力有限,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期实现课程思政的精准目标。进入新世纪,不少学者一致认为大学生受文化全球化和境外普世价值的影响产生了认同危机,出现了价值观扭曲、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理想信念动摇等现象。在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意识的培养既受到来自内部的族际张力的影响,又受到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因此,在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合理引入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案,必要可行。
观上,无论是从课程思政的教育趋势,还是课程本身的文化使命,抑或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意义来看,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古代文学)的研究路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国文学》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 《中国文学》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