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弗莱雷认为,“相对于灌输式教育的反对话和非交流式‘灌输’,提问式教育的项目内容——在对话关系的建立上尤为出色——是由学生的世界观构成并组织起来的”。教学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借助师生之间的对话“生成”新的知识,通过教学提问来进行批判和反思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和世界。对话教育是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对话”方式建构起来的具体教学活动。在这种教育理念中,师生之间是“我一你”的双向互动关系,而非学生独立于外的“我一他”关系。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围绕学习主题,通过“问-答”或相应的反馈等环节,在具体的“对话”中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形成独立的人格。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因此,只有树立平等的“对话教育”理念,用“问-答”等多种平等交流的形式,才能用透彻的学理分析、思想观念说服学生,才能用真理的力量和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对话教育”视域中思政课的教学提问是一个具有主体平等性、启发性、即时生成性和价值引领性的实践活动。一是主体平等性。在“对话教育”理念中,思政课的教学提问就是要反对以知识为主导的“满堂灌”“一言堂”,主张思政课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思政课的教学提问就是要打造师生的民主平等关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成长发展规律,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意见和想法的民主空间。要求学生认识到自身是思政课教学建构的主体,敢于在课堂对话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二是启发性。思政课的教学提问,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要通过“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引导对方就疑惑点进行自我思索,在一次次的追问与再思考中逐渐得出答案。其目的在于提出问题使新知识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产生认知冲突与矛盾,进而点燃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发”学生获得真知。思政课教师对学生启发的逻辑起点是问题,优质问题利于引导学生解除疑惑、发现新知、开拓思维,从而将理论之知化为实践之行,提高学习迁移能力。三是即时生成性。教学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思政课堂不能只传递现成知识,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持续对话探索真知,使学生在“动态”过程中有所收获,由此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思政课的教学问答并非每堂课都如预设形式演进,偶尔会面临教学突发事件,比如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偏差、学生的回答处于教师“意料之外”等,教师更要关注课堂的即时生成,及时调整提问深度,引导课堂的意义生成。四是价值引领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道”和“知”的关系。所谓的“道”,就是培育学生的价值观,而“知识”仅是价值观传导的载体而已。思政课教学既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对价值观的引导,也不能只是政策文件的宣读和讲解,不注重它的知识基础。因此,要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分析现实问题,批判假恶丑的同时弘扬真善美,壮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