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智慧(Ecological wisdom,英文缩写为EW)的定义是妥善处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维模式和实践准则。生态智慧是人的智慧,社会乡村生态智慧以中华文明的生态哲学思想、生态实践为基础构筑,基本载体是传统村落。具有生态智慧的民族尊重自然,保持谦卑,侗族生态智慧可以指导侗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源泉,提高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为乡村振兴中侗族村寨特色建设创新提供有效途径。
(一)物质性特征呈现为转化提供可视化语言
侗族传统村落空间生态智慧的物质性呈现为转化创新提供可视化语言。可视化主要指直观化、形象化、视觉化。侗族生态智慧的载体侗族传统村落,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物质存在的事物,村落是特定地理环境下与社会人文实践促进的必然,生态智慧物质特征表现为看得见的具象化实物,或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产品。
其一,侗族传统村落的生态智慧是本土文化产物,具有原发性、传统性。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景观的空间载体和文化“母体”形式,不仅具有“以家园为主体的聚落空间‘共栖地’和文明汇集的文化共同体”的家国意义,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母境,是孕育生成乡土文学、艺术、宗教、伦理等“子文本”的“文化母本”,也是传承和转化民族文化精神发祥的母体。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形成过程深受古代朴素自然观影响,“天人合一”主张人们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过程中尊重环境规律、索取有度。在侗族传统村落中如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凉亭、池塘、水车、吊脚楼、粮仓、稻田等是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性的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结果,是侗族人民思想信仰和审美形成的过程体现,极具地方民族特色。
其二,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的物质文化本身是一个不断创新传承的过程。生态文化涵盖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精髓,它是在创造物质财富活动的基础上生成的精神财富,最终又反作用于人类物质生产的现实之中。“传统”一词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强调文化和文脉从古至今的延续性,诠释了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侗族生态智慧是承载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伴随时代发展创新变化与时代同进步。稻鸭鱼耕作模式、结款自治社会组织方式、固土保水耕种制度等生态文化,伴随中国传统农耕文明诞生,同时也适应当今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