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语言人才培养现状之窘境
 
更新日期:2024-12-16   来源:   浏览次数:10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语言不通则人心不通,语言是满足交际需求、促进民意相通经济发展的绝对工具和必然载体。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据官方信息,截至2020年1月底,我国

 
 语言不通则人心不通,语言是满足交际需求、促进民意相通经济发展的绝对工具和必然载体。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据官方信息,截至2020年1月底,我国已经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沿途国家所使用的语言纷繁复杂,据不完全统计,沿途各国国语及国家通用语言为60余种,若加之这些国家境内也被广泛使用的多种民族语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使用的语言高达1000余种。除去广泛使用的英、法、德、俄、日等不到十种的通行外语之外,“一带一路”的发展推进更加急需大量的合格的小语种人才。然而,待我们深入调查研究重庆语言人才储备现状之后不禁对此深感担忧。
总所周知,重庆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众多。不仅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还有西南地区重要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专精语言类的四川外国语大学。但是就小语种人才培养而论,重庆各高校多集中在日、法、德、俄这四个语种,而且大多是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开设,故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相当不容乐观;就算是在小语种人才培养领域已经是经验丰富成绩斐然且远远领先其他高校的四川外国语大学也仅开设了大概21门小语种教学课程,这与“一带一路”所需要的近1000个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相距甚远。当然,这还只是从语种的数量来论,而真正以这些小语种为专业的学生数量更是少得可怜。当然,小语种人才数量短缺这一窘境不仅仅存在于我们重庆,据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库高校外语专业招生情况统计表明,全国都面临着小语种人才匮乏的困境: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小语种大概20多种,与“一带一路”覆盖国家所需语种(60多种)相差甚大。在已招生的20个小语种专业中,11个语种的在读学生数量不足100人,波斯语、土耳其语和斯瓦西里语3个语种的在读人数均在50-100人之间,希腊语、希伯来语、孟加拉语等8个语种的在读人数种均不足50人。为了响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号召,部分高校增设了一定数量的小语种专业。尽管如此,小语种就读学生总人数仍然远远不及英语专业学生。为化解当下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把重庆小语种人才与国内小语种人才的大致现状结合起来分析厘清导致问题形成的缘由:
1.小语种师资队伍短缺
小语种的种类繁多, 国内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通常需要母语国家的外教支持。而外教的数量十分有限, 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国内的教师队伍无法与人才需求专业化的发展方向相适应。一门新的外语学科的建设, 需要以师资队伍作为支撑, 师资力量匮乏, 必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小语种师资短缺, 是目前国内小语种发展一个难以逃避的难题。
2.语言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的实践
语言学习的首要目的在于交流, 而传统的课堂式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的词汇、语法的教学, 对于语言的情景模拟和实际应用却很少涉及。语言学习上, 理论学习没有与实践内容相衔接, 造成知识向应用的转化出现问题。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存在目标不清晰, 定位不准确的情况, 人才无法与需求相衔接。目前的培养模式中, 实践较少, 缺乏创新元素。情景化的模拟更是十分匮乏, 情景化的模拟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十分重要, 却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得到大范围开展。
3.教学内容忽略语言文化本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涉及的小语种类数量众多, 而大多高校的教学资源不足, 师资配备不合理, 导致外语专业设置不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多偏重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文化与语言关联的课程偏少,忽略了语言的文化本质,这使得小语种学生对语言的掌握了解表面化片面化。当然,除了教学内容弱化文化与语言关联的影响之外,各高校涉及专业领域的小语种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一切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语言人才培养现状之窘境

下一篇: 语言人才培养现状之窘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