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涉核高校已达到47所,主要有清华大学、南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等,核类专业大学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根据2005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对人才市场及核电发展到2020年各年度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预测到2020年核科技工业需要核专业本科以上人才约13000人,从2010年到2020年需要7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占60%,硕士生约占30%,博士生占10%左右。核工业人才需求量很大,这也意味着高校对学生进行核工业精神培养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为更好了解大学生核工业精神培育现状,特以本校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走访谈话等方式来进行。共发放问卷 800 份,回收有效问卷754份。调查可知,在大学生核工业精神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分析如下:
(一)学生主动性不够强
针对核类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在学生“对核工业发展历史了解程度”调查中,“非常了解”占18%、“一般了解”占57%、“不了解”占25%。“对‘四个一切’的内涵熟悉程度”调查中, “非常熟悉”占20%、“基本了解”占46%、“完全不熟悉”占34%。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核工业精神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层次,核类专业学生尚且如此,更遑论非核类专业学生了。在学生主动性调查中,发现在“参与活动的频次”调查中, 学生“经常参加”占 25%,“偶尔参加”占 45%,“不参加”占 17%,“不知道”占13%。“为何会参加这类活动”调查中,认为“对专业(学业)有帮助”占36%,“应学校(班级)要求”占31%,“打发时间”占22%,“不清楚”占11%。说明学生主动参与核工业精神培育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但对于有助于专业成长的活动还是乐意参加的。
(二)培养途径不够多元
在对“从何种途径获取核工业精神相关知识”的调查上,认为依靠“课堂”占 42%,“网络”占 24%, “校园景观”占10%、“书籍”占 13%、“讲座”占5%、“社团活动”占6%。表明课堂传授是核工业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过何种形式了解核工业精神”调查中,“老师讲授”占38%、“学校官网宣传”占26%、“学校文艺活动”占15%、“电影或纪录片”占6%、“参观德育基地”占15%。在核工业精神培养“希望相关部门改进的方面”调查上,其中“创新活动方式”占 35%,可见,长期以来学生核工业精神培养途径不够多元,活动载体比较保守,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培养资源不够充实
一是教师层面,除核类专业教师外,其他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大多并非核类出身,更没有核工业工作经历,在进行核工业精神培养上显得空泛无力,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二是学校层面,核工业精神的科普资料、研究论著资料、校园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少,学生很难获取核工业精神方面的系统知识。在“对当前学校核工业精神培养校园景观设施丰富程度”的调查上,认为“非常丰富”占24%,“有点丰富”占47%,“不丰富”占 29%;对“核工业精神培育资源内容满意度”调查中,认为“非常满意”占22%,“一般满意”占55%,“不满意”占23%。可见,校园是学生赖以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景观建设还需要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增加“核”特色。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大略有三:
第一,学生自身的原因。绝大多数学生择业主要考虑收入、工作地点以及工作环境舒适度等,认为核工业精神涵盖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精神已经过时;大部分学生不愿参加班上或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公益性活动;
第二,学校及教师的原因。其一是涉核高校对核工业精神培养的重视不到位。大多数高校只是在“思修”课程中略有提及,在专业课的中很少渗透核工业精神培养的内容。其二是教师的核工业精神培养意识不强。即使是涉核专业教师,对核工业精神的本质、特点和培养机制也存在缺乏系统认识,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社会发展的原因。当今大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作为“网络原住民”,从小就接触网络中充斥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信息,腐蚀学生的思想。不少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沉迷网络游戏虚拟世界,政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弱化。这些都是大学生核工业精神的培养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