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科课程思政的发展困境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进一步指出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这对高等教育的工科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外的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工科专业的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通常占学生人才培养计划80%以上的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而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因此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而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困境在于工科专业课程具有强知识性、强逻辑性和弱意识形态的特点,思政资源存量较少且分布零散,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开展相对困难,它的思政教育作用发挥最薄弱。 结合新工科要求,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是当前我国工科高度教育的重要使命。
2.科学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
针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困境,科学史可以凭借其思政元素丰富且能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内涵特征而成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科学史是科学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本文阐述的科学史则是广义上的科学技术史,包括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主的学科发展史和科学史外史。科学史之父萨顿认为,“科学的历史在其广义的形式之下也就是人类的思想和文明史。”科学史内容是人类精神的资源宝库,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要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内含的人性以及科学的精神力量,需要开发科学史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科学史的特点与思政教育的需求有较好的契合。一方面,科学史可以解决工科专业思政教育元素匮乏的问题。各高校、各个学科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均有其历史脉络。如同每本教材均有绪论,每一篇最新研究论文也会有其参考文献和研究背景,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事实上,科学史是所有工科专业课程均有涉及的内容,发掘科学史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史具有连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的功能,可以担当起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传统教育通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史的融入可以较好的弥补这一短板。将科学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的科学、哲学素养,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其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功效,同时授课教师结合本专业相关的科学史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国内设立科学史系所的高校较少,但部分意识到科学史重要性的高校则选择开设了科学史通识选修课。开设科学史通识课程固然具有重要价值,但融入专业课程思政的科学史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学科发展脉络,比宽泛的科学史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韩启德院士曾指出从宏观上应该重审科学史在高等教育体系、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因此,科学史不仅仅作为一门通识课程,而应该课程思政为契机成为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找准科学史的角色和定位,将科学史教育融入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去,更好的服务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