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诸葛亮南中“平定”后的治理
 
更新日期:2022-06-13   来源:   浏览次数:11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南中地区尽可能的纳入蜀汉国家的有效统治体系,同时让这片国土成为国家资源而不是负担和麻烦。为了巩固和扩大成果,

 
 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南中地区尽可能的纳入蜀汉国家的有效统治体系,同时让这片国土成为国家资源而不是负担和麻烦。
为了巩固和扩大成果,诸葛亮在平定叛乱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利于南中的稳定和国家北伐大计。
首先,重新划分行政区,健全郡县制。把原来的四个郡划分为六个郡,加上朱提郡 ,共七个郡,选派得力官员担任郡守。加强了管理。
其次,削弱地方豪强大姓的势力。把一些态度恶劣的大姓豪强,强制迁往成都等内地。还把一些强壮有力男子编为军队,号称“飞军”,由王平担任指挥。经过教育和训练,这些战士以恢复汉室统一天下为己任,作风强悍,作战勇敢,在北伐战争中,成为蜀汉一支劲旅精兵,为北伐大业作出了宝贵贡献。
第三,为了改善和“夷帅”及大姓的关系,诸葛亮注意加以笼络,尊重其习俗,保留其原来的地位和特权。对留在当地的民众,诸葛亮鼓励大姓拿出钱财,招募其中的勇士作为“部曲”,招募人多的大姓,还可以累世作大官。如爨习因此官至领军,孟琰做了辅汉将军,孟获官至御史中丞。这样,让那些听从朝廷的首领大姓得到好处,更加心向国家;同时政府也通过大姓夷帅加强了当地管理;还不费国家财力。依靠这一做法,蜀汉国家对南中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对此,王仲荦认为:“诸葛亮也把中原正在加强中的封建的隶属关系,带进到西南少数民族那里去……封建的隶属关系,就是这样地在西南地区发展起来了,这一定会使西南少数民族的社会性质起剧烈的变动的。”诸葛亮这样做,使得南中的制度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对蜀汉政权的认同,有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笔者还认为,内地如此运作,可能养成与强化封建隶属关系,国家税收也会因封建主的隐瞒而减少,同时也会使得地方势力恶性膨胀,最终影响国家的管理和安全。而诸葛亮在南中的这一运作表面看与内地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放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来看大不一样,结果也大相径庭。对此,应当加以积极评价和肯定。章映阁就认为:“这种把大量奴隶变成部曲的做法,既加深了民族融合,起到了改善民族关系的作用,也使南中地区封建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肯定了诸葛亮的做法。
第四,南征后“不留兵,不运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注意发展南中经济。推广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设置盐铁官,铁器大量输入,既加强管理,也推进技术;传授织锦方法、种茶技术。修复道路,如牦牛道,方便内地和南中的交通商旅往来。明代杨慎《滇载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葛亮以示范和奖励促使南中人民从事农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第五,“为夷作图谱”,加强夷汉关系。诸葛亮利用南中少数民族信奉鬼神的风俗文化,从意识形态上宣扬封建君臣关系,梳理强化蜀汉中央在南中的权威。诸葛亮借南中广为流传的“九隆神话”来强化朝廷的神圣统治,既尊重民族习惯,也加强了国家管理。可谓双赢。李兆成认为,诸葛亮“对‘九隆神话’表现出充分的尊重,这自然会在洱海至滇西的相关民族中引起强烈的好感”,“对尊重这一神话的诸葛亮加以赞誉甚至奉其为神,恰恰正是维护了…本民族的尊严。简而言之,诸葛亮尊重各族习俗、尊重‘九隆神话’,就体现了他对各族的尊重。”诸葛亮尊重当地民族习俗,有利于加深其与内地关系的认同,强化其民族共同体意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诸葛亮南中“平定”后的治理

下一篇: 诸葛亮南中“平定”后的治理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