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关于“坐月子”的研究概况
 
更新日期:2022-06-13   来源:   浏览次数:1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国外相关研究:坐月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现象,国外关于坐月子和月子习俗的研究,少有专门的、系统性的结论和成果。早期零散见于诸如《

 
 (一)国外相关研究:
“坐月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现象,国外关于“坐月子”和月子习俗的研究,少有专门的、系统性的结论和成果。早期零散见于诸如《金枝》、《过渡礼仪》等人类学家经典著作,提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类似礼仪,内容主要包括与习俗相关的文化和仪式等。比如将产妇安置在特定场所、产妇在产后的一段期间受到一定限制、强调产妇和婴儿需要通过仪式行为来返回社会,这些特点类似于中国传统的月子习俗。此外,15-19世纪,在西方医学文化史上,也曾流行过一些与产妇分娩有关的禁忌,尤其是紧闭和隔离禁忌;亚洲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和马来西亚,受当地传统医学的影响,人们也会根据食物的冷、热理论为孕产妇选择食物。
随着现代西方妇产科学的兴起,这些传统观念和禁忌日渐衰微;尽管产妇的产后恢复在很多国家也是必要的;但是可以说,西方医学文化传统并没有明确、系统的月子观念和严格的月子禁忌。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坐月子”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早期学者多从医学、健康、科普等视角介入,成果多见于宣传、普及健康与护理知识的文献,例如《家庭医生》、《如何坐月子》、《轻松坐月子:产后妈妈每周保养》等,此类文献主要从西方医学框架内阐述了如何科学有效坐月子,这一类型的研究并没有涉及月子习俗、文化内涵等层面的内容。
伴随着国内关于生育文化和生育习俗研究的兴起,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人口学等诸多学科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郑晓江的《中国生育文化大观》、李银河的《生育与村落文化》、杨筑慧的《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张一兵的《生育文化》等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论述了生育文化。在这些成果中,关注较多的是生育和产育习俗的整体研究,将月子习俗作为主要的、专门的对象进行探讨的研究较少;“坐月子”更多地被视为产育习俗的部分而被呈现。1993年,《作月子的人类学探讨:医疗功能与文化诠释的关系》是较早从社会文化视角对作月子习俗进行研究的成果;台湾学者翁玲玲通过对汉族产妇作月子行为规范与禁忌的分析,论证了作月子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翁玲玲认为,作月子中的医疗性仪式行为诸如饮食、行为等规范与禁忌,包含了汉族人由经验积累而来的生理认知及医疗观念;并由此充分完整的表达了汉族人“均衡和谐”的宇宙观和 “实用”的价值观;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月子的医疗功能与文化诠释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近十余年来,关于“坐月子”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迅猛,这一议题先后受到了女性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普遍关注,研究视角丰富多样:有社会性别、身体与女性、地方性知识、仪式与禁忌等;研究内容先后关涉女性自身社会属性建构、知识的代际传递、家庭香火延续的仪式表达、家庭权力与情感重塑等,涌现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坐月子”并非纯粹的个人事件,而是“家庭事件乃至社会文化事件”的观点已在学界达成共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关于“坐月子”的研究概况

下一篇: 关于“坐月子”的研究概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