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高质量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而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分布相近且集中,与行业紧密联系,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产教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探索,已逐步构建行业特色高校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但随着产教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当前双循环格局下行业特色型高校产教融合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教融合模式。
(一)产教融合中的相关主体缺乏协同机制
产教融合中一般涉及到企业、高校、地方政府等相关主体,在深化教育产教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由于相关主体责任不明晰,缺乏协同机制,不能实现从宏观上统筹协调。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企业在整个产教融合中有相应利益诉求,获取有用资源、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此外,企业属于市场主体,主要以保证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从高校获取有用的人力资源以及新进技术、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高校是产教融合的关键主体。如今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教学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校企育人“双重主体”,进一步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地方政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地方政府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当地政府要不断完整相关政策、加强财政补贴,以促进行业特色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调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产教融合中的利益冲突
由于受教育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行业特色型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经常会在培训内容、技能评价以及投资责任方面存在利益分歧,从而严重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责任冲突。在整个产教融合中,企业主要负责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以及实习场地等,但是,当实习结束后,学生不一定会留在公司发展,这就导致企业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冲突。在整个产教融合中,行业特色型高校和企业经常会在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对于当地政府而言,主要从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分析产教融合,因此,希望培训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关。对于企业而言,主要从企业效益层面上看待产教融合,希望学生在生产实习中能够尽快提升与企业生产相关的专业技能,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学生而言,则希望借助企业生产实习,学习和获得专业技能,以提高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