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弹幕技术的电影存在多个空间层次,即电影与文本改编、重构的空间和弹幕批评空间。一方面,电影本身建构了一个具有完整叙事的电影空间;另一方面,弹幕批评通过弹幕技术横穿过电影屏幕也建构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弹幕批评文本空间。电影本身构成一个审美空间,它是按照电影的故事逻辑与文本时间排列的具有完整性的作品空间,是一个艺术审美空间;但是弹幕批评空间通过动态弹幕穿过屏幕的形式,在电影叙事空间之上建构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弹幕批评空间。电影的叙事空间是弹幕空间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换言之,一部电影因为弹幕批评的出现呈现出空间和时间杂糅的特征,本质上是电影叙事时空和弹幕虚拟时空的杂糅。
(一)弹幕的时空杂糅性
弹幕文艺批评杂糅了时间与空间,首先是电影文本与弹幕双重空间的并存;其次也是多种时间的杂糅。观众在电影空间与弹幕空间之间穿梭跳跃的实现,主要是观影体验与情绪表达之间在时间上的杂糅,弹幕批评实践的时间和电影的文本时间并不完全对称,出现在电影的具体时间点上的诸多弹幕在现实时间上并不完全等同,也就是说,不同现实时间发的弹幕都会呈现在同一个电影文本时间点上。简言之,弹幕空间的构成要素就是完整电影文本时间里每一个时间点上镶嵌着不同时间的弹幕的总和。弹幕量的不规则分布与电影本身的节奏却是大致相同,大量的弹幕被压缩在某个时间点,电影在高潮部分的时间节点上累积的弹幕量也是最大的。就时空关系而言,弹幕空间是以挤压和不规则填充电影文本的每个时间点而形成的,两个空间的关系是既整体平行又是部分交叉的复杂关系,利用弹幕交流的受众通过双重空间关系改变了各自批评的时间;弹幕文艺批评建构的弹幕空间成为不受现实时间局限的空间,任何时间的批评都能在电影文本的同一时间呈现出来。弹幕文艺批评的时空杂糅性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人类时空感知经验。弹幕空间既不是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平直均匀的绝对时空观念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也不是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建构的先天框架,而是,在媒介技术时代,人与人在互动活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空间。
(二)弹幕的时空杂糅背后的社会关系
弹幕空间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空间。弹幕的时空杂糅性是弹幕文艺批评最明显的审美特征,从媒介技术层面看,弹幕文艺批评建构的弹幕空间体现着“微时代”时空虚拟拉进现实与虚拟的审美距离,在弹幕文艺批评中再一次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拉进多重杂糅的时空之中。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理论,具体语境是针对20世纪初资本主义新阶段,空间生产理论展现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新认识,“一定社会关系生产与再生产就是空间生产的本质。”时至今日,进入“微时代”,网络极大缩短了时空距离,文艺作品的批评上符合空间生产,因为文艺批评空间的生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息息相关。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指出,空间“是一个发生于社会生活中的由人们的活动在客观现实中建构起来的关系性存在。”[5]弹幕文艺批评空间作为“微时代”语境下由弹幕建构起来的空间,体现着弹幕使用者在观看文艺作品过程中交流活动建构起来的,是关系性的空间。“空间生产”表明“空间不是物理或地理的事实性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表征实践的产物,因而对于空间性的理解离不开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将表征理解为赋予事物以价值与意义的文化实践活动,是一种文化表象特征的意指实践。电影空间与弹幕的批评空间分别有着各自的空间生产意义,文艺作品空间的建构是通过作品的完整性与节奏感,表现主题与输出审美价值;弹幕批评空间的建构是通过个性化的吐槽与人物身份的借代指涉,表达出观众的个体生存价值与群体认同,弹幕的个性化批评游离于文艺作品与现实之间。基于此,文艺空间与弹幕批评空间构成了复杂的时空关系,这一空间生产过程的建构表现出弹幕使用者借着弹幕批评杂糅的空间,尽情狂欢与戏谑,同时也展现出他们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总之,弹幕文艺批评杂糅了电影空间与弹幕空间,使得个体生存和社会在文化实践中得到意指,所以电影空间和弹幕空间的杂糅性表征着弹幕使用群体生存状况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