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的意义
 
更新日期:2022-06-15   来源:   浏览次数:8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从古至今,工匠都是社会中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秉承着肯吃苦、敢奉献,面对困难创新进取的精神,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中

 
 从古至今,工匠都是社会中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秉承着肯吃苦、敢奉献,面对困难创新进取的精神,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中都迸发着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马克思曾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式,而实践的最高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1。马克思在这里肯定了劳动的重要性,而广大工匠则是劳动的主要群体。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中可得出,工作的最高目标并非仅仅产出社会财富,更是实现工匠自身的自我价值。因此作为工匠,也应具有理想信念与职业道德追求,而这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所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很多时候可定义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理想境界2。狭义来看,工匠精神是匠人们对自己手艺的执着追求,对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主要表现是在同一件事上的长时间高度钻研,即专注、单一目标、时间积累。纵观从古至今留下美名的匠人们,无不是践行这三个要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做同一件事,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分毫不差。
首先是专注。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工作抱有高度的热爱,能够长时间的投身其中,毫不厌倦,也无暇去顾及其他事物,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就是专注。其次是单一目标,工匠深知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已是难事,所以并不要求自己成为一个事事通,多领域涉猎的结果必然是泛而不精。树立单一职业目标,并且心无旁骛地去实践,才能接近目标,以至趋近于完美。最后,也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时间的积累。若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再高超的智力和领悟力也不能保证工作的万无一失,而只有无数次地反复,才能达到胸有成竹的程度。正如那位将油漏过钱眼滴入葫芦的老翁,他一语道破工匠精神的关键“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是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辛勤双手创造而来的。中国正面临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4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提到最关键就是重拾工匠精神。重拾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品牌。李克强总理也曾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推动我国各领域产业向高质量转型所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工匠精神具体体现锲而不舍、拼搏创新、精益求精等精神追求。诚然,若非是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有着深刻认知、深沉热爱与深切认同,是不可能达到极度投入的状态的。可以说,工匠精神的有无或高低,决定着一个人在面对工作时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逃避。制造高质量产品、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技术突破,这些都需要工匠精神作为信念支撑。有学者曾这样概括工匠精神之旨趣:“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不懈地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对于未来要成为“大国工匠”的职教院校学生而言,工匠精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至关重要。学生们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职教校园就是他们职业认知与技能学习的第一个环境。在校园思政教育工作中,将工匠精神之理论赋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并认同工匠精神之内涵,并转化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强大动力。只有对自身职业身份心怀感激、抱持敬畏,才不会陷入思想的迷茫,才会有行动的动力,才能拥有在社会上立身之根本。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的意义

下一篇: 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的意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