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部编教材八上《10 中华民国的创建》,本课书有三个子目,
一 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子目最后一句话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第二子目的开头是“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我认为,处理好这两个子目录间的衔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袁世凯为什么可以窃取革命果实”。我是这样处理的:我讲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意义后,着手补充新生政权对内的改革措施和对外的和平外交政策,然后叫学生思考问题:这个新政权和清政府相比,哪一个更加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发展?然后补充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史实,以及辛亥革命发生时,英、美、德、日等相继宣告“中立”同时采取了派驻舰队,截留海关税款等手段的史实,最后请学生思考“列强们会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这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新政权吗,在列强们眼里,他们维护的是中国还是自己国家的利益?谁才是他们心目中“能建立一个足够“强健”的政府,能够公正地处理对外关系”的最佳人选”?——很快就解决了新生政权面临的实际问题:新生政权遭到反对势力的联合进攻,所以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轻而易举地采用武力和政治欺骗的两种手法,迫使革命派交出政权!
补充中华民国诞生初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即在帝国主义的挟持之下,中国的发展之路一定是异常艰难的,所以袁世凯完全有机会窃取政权!
再如,《12 新文化运动》中最后一段话“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前一句影响好理解,后一句的影响则需要老师稍稍补充一下:蔡元培——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刘半农——汉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鲁迅则——汉字不死,中国必亡——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消极意义!
适当的史料补充,可以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学生快速理解学习内容,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