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既是个体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直接影响道德行为,中高职衔接学生对智慧技能(认知技能,包括概念、理论、原理等,是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体现)的掌握和理解,存在着残缺或不完善,特别容易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榜样和同伴作用的影响 。
1、中高职衔接学生道德认知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学生的道德认知,从广义上分析,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辩证唯物主义、民主法治等内容,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职业者。从基本文化素养上剖析,中高职衔接学生大部分是由于不适合传统的、主要通过讲授法获取纯理论的教育,因而选择中职教育,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大部分中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就业者,而不是职业者,特别是在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忽略了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致一旦有了升学的机会, 由于前期公共基础课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引导,导致进入高职后,随着教学目标要求的提高, 学业难度的加深,大部分学生出现学习理论课程的劣势,不仅表现为知识结构的残缺,更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如资源获取方法、学习方法和策略、意志力等,即使学校根据生源特点,对部分课程降低了要求,但学生课业通过率还是远远低于其他生源,直接表现在行为上,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上课违纪,考试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简单的说教,效果甚微,有时甚至增加了学生的逆反情绪。
2、中高职衔接学生心理及家庭现状
所谓道德,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行为规范。不同年龄阶段,社会对其道德行为有不同的期待。从年龄特征上来观察,中职学校一般14-16岁,高职学生18-20岁左右,正处于人生探究的叛逆期阶段,自由权利增加,但相应的责任承担较少,通过笔者调查发现,接受中职教育学生的家庭,大部分学生与家长沟通较少,对“孝” 的理解是关系父母健康,并用自己的成功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除学业成绩外,如打工等),但实际行为,由于个人能力、客观因素等的影响,时常发生偏差,有一定攀比心理,特别对想上进的学生,自卑心理表现明显,问题学生,往往来自于溺爱和单亲家庭,导致学校协同教育,有时无法有效展开。对无私奉献(义务劳动)和集体活动,主动性不多, 很多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进一步跟学生交流发现,中高职衔接学生基本的道德认知有一定的了解,但容易受到身边人和事的影响,个人义气重,小团体比较多,因此,违反基本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
3、大众文化对衔接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理想的道德认知环境,是家庭、学校、社会,特别是各种施教育者、社会权威榜样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与教育内容是一致的,这样受教育者就能准确地, 顺利地接收社会化内容,但事实上这种理想的环境是很难实现的。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中的普及,使得大众文化传播的内容、速度和途径越来越多,再加上网络技术本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和全球性、个性化等特点,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和途径日益丰富,但文化信息的质量内容无法掌控,导致在社会变迁中,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产生多元性和模糊性,而对于理解力、判断力、选择能力较弱的衔接学生来说,要依照主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来进行道德认知的取舍时,往往无所适从,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