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2-06-16   来源:   浏览次数: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招生导向不明确,面试不关注学生基本素养整理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的招生简章后发现,多所院校的招生导向并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育硕士

 
 1招生导向不明确,面试不关注学生基本素养
整理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的招生简章后发现,多所院校的招生导向并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育硕士复试内容的表述较为宽泛,考察教育硕士基本素养所占的比例较低。如“复试科目为笔试内容(各专业综合基础知识)、外语口试、综合面试”;另一方面从招生范围上看,当前教育硕士招生的门槛较低,多数高校并未控制招录教育硕士的本科专业,因而毫无师范教育背景及跨专业的教育硕士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使得教育硕士成为众多考生学历的跳板。此外当前教育硕士,尤其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大多是应届生,且相当一部分是跨专业,既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教育训练。他们对基础教育的印象还停留在受教育状态,理论讲解也很难唤起他们头脑中的“影像”。加之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制较短,在此期间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并的专业人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切实规范复试工作,强化能力素质考核”。《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复试面试每生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然而反观现实情况,复试任务繁杂、人数众多,所以《指导意见》中的规定往往很难达到,加之复试中存在跨专业、无教育背景的学生,其教师基本素养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并不充分,致使不少高校复试过于规范化和标准化,面试的标准也产生了偏差,变成了注重笔试思维的口语表达,从而忽略了培养实践型中小学教师的招生导向,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考察。
2.课程实践性指向不明确,案例教学有待大力发展
目前,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致使教育硕士对理论问题无法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更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存在基础理论课偏多、公共必修课比例偏高,专业选修课可选范围狭窄等问题。尽管教育硕士领域发展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两种争议:其一,教育硕士是研究生等级的教育,应当注重学术理论的掌握,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其二,教育硕士未来面向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其实践能力。然而,在两种观点的争执下,加之受教育硕士课程理论化倾向的影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指向并不明确,其实践课程也逐渐进入学术化的轨道。
为了培养未来研究型教师,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一直重视案例的作用、强调加强案例教学。而在助推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下问题:首先,案例教育资源较为陈旧,优秀案例极为缺乏,案例本身存在主题不明确、编写质量低、缺乏研讨基础等问题;其次,导师受学术性思维的影响,缺乏丰富的基础教育经验,往往对案例的解读及挖掘不充分,无法保障案例分析类课程的质量。最后,教育硕士实践教育经验不足,往往很难深入案例实践情境,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总之,如何进行课程设置、案例教学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在符合教育硕士学术标准的同时又不忽视其实践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