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升级和补充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将思政目标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进行讲授,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而思政课程则是通常所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课程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由此可见,课程思政虽然突出价值引领第一位的课程观,但是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课程思政不能替代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学习,不能把专业课程思政化。同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课程思政通过将思政课程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价值判断与选择等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对学生的思想仪式和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突破传统专业课的教育理念,将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高到思政教育的高度,是传统思政课程升级版和政治提升,可以确保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
(2)课程思政可以确保宏观经济学拥有正确的思想指导
宏观经济学无论产生背景,还是从教材、内容架构、基本理论和政策实践研究基本都源自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从产生背景来看,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6年出版的凯恩斯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是以资本主义大萧条为时代背景,充分反映经济大危机情况下严重失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产品大量过剩等现象,并为资本主义世界给出需求刺激政策以摆脱困境,被称之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从教材和教学内容来看,受制于国内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起源晚、发展滞后和研究基础薄弱,目前国内众多高校使用的宏观经济学经典教材都是直接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基本是以源于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这些教材和理论多数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直接用于国内的课堂教学会有存在诸多不宜。为此,宏观经济学必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确保课程教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课程思政是宏观经济学中国化的必然选择
如上所述,国内宏观经济学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借鉴国外,是发达国家经济管理思想和经济运行实践的反映,而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相脱节,往往导致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实。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路径和政策实践与发达国家均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需要经济理论对此进行研究和解释说明,得出一套适合新时达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工具,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运行实践为背景的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适应这一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此,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实现宏观经济学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