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空间是地下空间的典型。地铁空间环境对人造成的不舒适感源于多种方面,这些不舒适感的造成就是环境需求条件提供不足,未能达到人们获得舒适感的要求范围。本研究就基于现有的各学科发现,以层次需求理论①为基础,将人的需求梳理,分析出空间当中对人需求提供不足从而造成不舒适感的原因。
1.安全需求不足
空间的建设上应该是以安全需求为首要条件,在拥有安全条件的情况下,空间才能进一步提供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在1962年第一条地铁的建设期间,面对地下空间的最大恐惧就是其安全隐患问题,使用期间是否会崩塌、出现紧急情况的逃离问题。以空间给予安全条件为第一条原则,地下空间安全性问题一直都是使用者潜意识的心理问题。空间具有的封闭性和隔离性,没有外界熟悉的自然环境作为的方向参照物,并且没有道路感,没有节点和明显区域界限,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失去方向感的不安全感。基于寻路行为的基础上,空间知识系统不够完善,缺失信息元素,造成使用者在寻路决定中做不出决策,使用者在寻路的过程中会增加无助感和紧张的情绪,也会造成地下空间具有人员安全的隐患问题。
2生理需求不足
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它们提供生理所需的条件是不同的,地下空间提供的所有条件都是人为提供,所以在人为的条件和自然的的条件不同时,就会有不适应和不舒适感。
采光,人是向阳性的生物。从生物的演变来讲,人一直以来都是喜欢有光的地方。在进入地下空间的主要感受就是,空间里的光线是人工采光,是模拟外界太阳的天然光线,而且地下空间的环境仍然不是外界空间,它是不会随着日昼时间,而发生感光度、光线角度甚至是温度的变化,所以地下空间的人工采光,冷暖搭配不恰当、光的色温不符合人的视觉观看度,会容易在空间当中造成视觉的疲劳、不适应和氛围的怪异。
声音,地下空间的密闭性还会引起使用者对声音听觉的不良感受。人群较大时,空间密闭容易出现声音传播不出去造成环境嘈杂,并且没有自然环境音。在人群较小时,墙面反射形成的回音使人有空旷的不安感。机械设备在使用使产生出反复有规律,尖锐单一的声音,在声音的判断上是属于噪音。
空气质量,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会影响空气的流动,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即使现在的地下空间都会有换气系统,但是在空间使用的高峰期时间段,人群过多,在空间小的地方仍然会出现空气不流通,异味严重,和氧气不足的现象,并且在人工提供的环境难以模拟外界的空气的质量。
温度和湿度,地下空间隔绝的不仅是实际上带来的不适应性,更是皮肤感受上的不舒适。地下空间与室外的湿度和温度相差较大,人的毛孔张缩没有一个缓慢的过度节点,在进入地铁空间时,就会造成立即的不适应和体内的不良反应,即使空气的质量达到高度的内外流通换气,都很难模拟户外自然的湿度和温度。
3情感与归属需求不足
地下空间是为了社会发展而去扩展的空间,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那么着就存在着现代化的多种特点,追求秩序的统一,大面积的干净墙面、地面颜色、规格的统一、图标的统一、称呼的统一、整体的造型都是体现着理性和秩序,这些的呈现,一方面是方便观者识别系统和辨别区别,在使用上是利于人群的,但是从美学观念的角度来说,这是在规范环境来规范思想的发展。从一方面来说是不利于长期使用者的观念形成,会造成使用者在思想和生活上处于被动状态。如果从福柯对权力的解释角度来解读空间,这就是新型权力的运用。一个空荡的空间里一切都是现代性带来的习以为常,但是你是被监视的,而这种监视来自于很多,不仅来自于国家安全监控,也来自于其他的群众,更加来自于你对这些判定的内心反应的监视。这就像是边沁提出的一个权力的原则:权力应该是可见而不可知的。当你在这空间想做什么较于隐私和不可告知的事情时,你就会想起这些监视的存在。这是不满足人们对空间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使用者在其中不拥有认同感、参与感,可能在无感的情感当中,这是消极且不利的想法。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来说,这是加大了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