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创新文化溯源:价值链、绩效与跨文化管理
 
更新日期:2022-06-17   来源:   浏览次数:11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20世纪70~80年代,为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诟病,摆脱企业生命周期的固化,实现企业九死一生的突破性创新,全球各地涌现出了多种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企

 
 20世纪70~80年代,为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诟病,摆脱企业生命周期的固化,实现企业“九死一生”的突破性创新,全球各地涌现出了多种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企业创新实践,如创新价值链、企业创新绩效、跨文化管理等,这些大量的企业实践以及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创新文化概念与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时代企业间竞争难度的加剧也更加迫切要求企业以文化进行创新,可以说,创新文化概念与研究的兴起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对于企业创新文化进行研究溯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的对企业创新文化研究演化进行描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参考。因此,本文从价值链、绩效、跨文化管理这3个方面对企业创新文化的研究进行溯源,并提出如图2所示的研究框架。
1.创新价值链演化推动着“创新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全球企业在经历了战后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进入了长期的萧条阶段,萧条的经济使得企业的各个环节无法系统的串联在一起,从而导致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企业要想持续的保持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就需要着力于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从而发挥“战略环节”在企业整个系统链条中的核心作用。在这一情景下,“一体化”的“价值链”经济形态迅速兴起,价值链经济形态在空间上汇聚了大量在生产上存在一定依赖或者互补的企业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通过与价值链内其他子系统的合作与协调共创企业系统价值,由此,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Jacobides et al.,2006)。随着创新浪潮的不断涌来,企业一次又一次的进行变革且在夹缝中求生存(Andergassen et al.,2004)。即使是市场上最强剂量的最佳镇痛剂,也无助于修复骨折(Hansen and Birkinshaw,2007)。同样的,公司不能仅仅通过引进最新的创新时尚来治愈他们的病痛(Hansen and Birkinshaw,2007)。相反,他们需要考虑现有的创新流程,找出他们独特的挑战,并制定解决方案(Hansen and Birkinshaw,2007)。由此,在这一情境下,“创新价值链”经济形态迅速兴起,如意大利第三区、美国的硅谷等。
早期企业创新价值链的发展依靠知识获取、转化和开发的递归过程形成核心优势,这种核心优势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企业通过递归过程获取进行创新所需的反馈回路和外部联系,并转化为新的产品和过程,然后利用它们的创新来创造附加值(Roper et al.,2008)。这种递归过程产生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削弱,也导致了企业创新发展后期呈现出衰败的状况。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学者指出打造能够获取企业精神内核优势的创新文化是创新价值链发展的新方向(Mohalajeng and Kroon,2016)。在全球创新管理环境下,只有企业文化与创新才能帮助企业可持续,创新价值链也必须培育企业创新价值链内的创新文化,促进企业顶层设计的凝心聚力与协同演化,加速创新价值链竞争优势基础由价值链经济向企业创新文化软实力优势转变,才能保障企业创新价值链的长足发展。在实践中,美国硅谷生态圈“雨林法则”的创新文化持续繁荣也印证了这一观点(Hwang and Horowitt,2015)。由“创新文化”带来的增值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创新价值链系统内企业文化和创新效能的合力,这种优势难以被复制,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为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创新文化成为了创新价值链演化的新方向,企业创新价值链的演化也从某种程度上引致了创新文化研究的兴起。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创新文化溯源:价值链、绩效与跨文化管理

下一篇: 创新文化溯源:价值链、绩效与跨文化管理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