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当前外语教学融中华文化于“课程思政”的现状
 
更新日期:2022-06-20   来源:   浏览次数:11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教师的文化思政意识不足课程思政中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能成为本国文化的传播者。就如同我国历史上的辜

 
 (一) 教师的文化思政意识不足
课程思政中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能成为本国文化的传播者。就如同我国历史上的辜鸿铭先生一样,虽然他对外国语言及文化学富五车,但是辜先生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根里面有中国人的精神,我们在学习西洋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不能舍我中华之文化,而逐他国之所谓文明,而是要以包容的态度,逐其精华舍弃糟粕,兼容并包。要做到兼容并包,首先至关重要的是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然而,目前教师在教授外语类课程时更多关注的是语用知识能力和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老师的教育教学内容,自己在语言类课堂上讲授,既抢了别人的职责,也占用了自己的教学时间,认为思政教育是“侃大山”浪费课时的行为,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的教育,没有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对学生中华文化的熏陶,导致学生只知他国文化而不通晓中华文化,因而在交际过程中出现学生无法用外语讲述中华文化的现象。
(二)学生的文化觉悟性低
由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具有多元价值观、思想活跃开放、自身辨识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当他们还没有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认识的时候,过度浸泡在外国文化道路和制度中,会导致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缺失,文化“天平”向其盲目崇拜的他国文化倾斜,犹如“狼孩”一般,逐渐丧失文化辨析能力。
有人提出,既然学生作为成年人,其思想意识领域基本成型,那么直接从幼儿教育抓起,不必劳神费力来改变成年人。但这不能解决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当前的问题是大学生缺乏对本国文化的了解认同以及文化自信。让思政老师单挑不可取,开设文化课程可行但效果未必优,而在外语课堂中润物无声的插入中国文化元素,这样更能易于接受。因此,中国文化的教育,必须两手抓,一手从根本抓起——从娃娃们抓起,一手从当前抓起——从当代大学生抓起,这样形成一个协同的系统,有始有续,既解决当前亟需的问题,也为后来储备能量。
(三)教材中缺少中华文化内容
中外文化在教材中的分布比例严重不均。外语类教材多选自语言承载国的原文,并且在文章选题上大多以语言承载国的社会体制、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为主,而介绍我国文化传统、当代社会发展状况、人民日常生活等中国文化元素缺失严重,从而导致大学生们在学习这些原文时易受他国文化思潮的影响,而缺少我中华文化之浸润的学生,犹如无根之浮萍,无家之孩童,终日在他国文化中迷离,不能拥有祖国文化所给予的温暖与力量,故而语言技能学习的再好,没有本国文化思想这座靠山,始终是受不到他国的尊敬。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当前外语教学融中华文化于“课程思政”的现状

下一篇: 当前外语教学融中华文化于“课程思政”的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