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类课程以包容的态度了解语言承载国的文化,同时应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本文建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培养教师的文化思政意识
目前国家亟需一批文化传播者,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形象,而最有可能承担此重任的要属高校大学生,因此要解决这种状况,就需要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意识和授课内容上加以配合。在意识上主动的加强自身思政学习,在教学中润物无声的输入中国文化和引导本民族文化价值观。作为一名合格的语言类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传授能力,更要有将国之道路、国之制度、国之文化传授给学生的信念。因此,要想让广大的语言类教师们能够优秀的将课程思政和课堂知识教学相结合,必须得培养和提高教师们的自身思政意识。
(二)建设文化思政教材及其资源库
课程思政中教材是另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内容依托于教材来展开实施,在目前教材涉及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相关内容较少的状况下,相信以后的教材编纂者会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有意识的加入相关内容,但是编纂优秀的教材需要时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而原版引进的教材除了在涉及我国文化板块缺失,他国文化本位的问题之外,不可否认,在学习语言地道表达方面,还是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为了让肩负文化传播使命的学子能尽早熏陶到本土文化内容,教育工作者应自觉主动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教学资源,建立文化思政素材资源库,补充课堂思政教学。这同时又回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下面要讲述的文化思政切入教材文本的“点”的建议上,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三)文化思政实践基地建设
体验式学习能从眼、耳、口、脑等多感官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化体验中自发形成文化自信的过程。高校可以和地方文化基地建立语言实践基地,例如洛阳定鼎门遗址、龙门石窟、洛阳围棋馆、洛阳博物馆、洛阳市城市建设规划馆、天子驾六博物馆、二里头遗址等承载着河洛文化的文旅基地。学生在文化体验式学习中进行语言实操锻炼,在语言实践之前利用合作基地提供的文化资料,划分一定比例学时给基地工作人员进行课上授课,专任教师辅以指导,课下实践环节,让学生借助体验式、情景式、感受式等学习方式,把地方文化知识借助于语言的外壳传播出去,这既有利于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又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进而起到宣传地方文化的目的,一举三得。这些文化基地的资料又可以整合起来做成资源库的素材,充分使用实践基地资源,既可用来作为思政点来建立学生文化自信,又可作为课程材料供学生锻炼语言听说读写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