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更新日期:2022-06-21   来源:   浏览次数:8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这本书的跋中指出: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这本书的跋中指出:“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要取得全面小康的目标,巩固现有的精准扶贫成果,就必须要在思想上先脱贫,搞好在贫困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筑起贫困群众的“先飞”意识、造就“先飞”本领。当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常抓不懈地对贫困群众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民众的劳动创造热情,对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所产生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保证、促进民众自身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1.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扶贫、经济扶贫的旧思想观念,致使部分贫困群众产生对于脱贫“等、靠、要”的种种错误思想,贫困群众对自身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脱贫的自身意愿、内生动力不足。根植和培育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离不开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扶贫过程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强大精神力量武器,可以帮助民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正确认识付出和收获的关系,引导贫困群众形成恰当的价值观念,调动民众“我要脱贫”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其自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观能动性。
2017年6月,习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详细指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因此,搞好贫困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身的劳动斗志,鼓励和培育其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调动民众通过辛勤劳动达到致富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植和培育其通过自力更生和努力奋斗来实现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动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为和谐乡村的构建贡献一份劳动人民的力量,用辛勤劳动成果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上邪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我们党在扶贫工作过程中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所具有的反作用力量,先进的思想理论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的坚强思想政治保证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摆脱贫困的关键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要想扶贫必先扶智,扶贫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政治思想引领的“铸魂”作用、道德文化建设的“指南针”作用,会为扶贫工作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稳定社会公共安全秩序,更好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事业发展等各项工作。贫困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武器,贯穿扶贫工作的始终,对于教育广大贫困群众、武装头脑,保障贫困地区基层行动导向的正确性、科学性,为贫困地区的经济事业发展提供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的政治环境氛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下一篇: 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