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目前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更新日期:2022-06-21   来源:   浏览次数:7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贫困地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贫困地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经过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贯彻不移的发展思想,使得一些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贫困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内容,部分贫困地区曾一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在扶贫工作中,因思想政治教育缺位所暴露出来的一些消极因素,警醒我们必须要深刻反思在贫困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1 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淡化,缺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敏锐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贫困群众对生活的最大诉求是尽早摆脱物质贫困,对物质条件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多样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学习到,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贫困群众整天忙着如何赚钱,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没有心思关注如何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贫困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缺乏内生动力,精神世界相对空虚,民主意识淡化,认为搞好扶贫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村干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很少主动地参与到村里大事中的讨论中,因此也不能很好的履行积极主动脱贫的义务。除此之外,受贫困地区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的影响,平时留在村中的大部分是老人及妇女儿童,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存在“趋利性”,大多情况下是迫于脱贫或生活压力进行的短期恶补式学习。这种分群体、分专题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对象不能够享有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群众急于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直观利益,缺乏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在贫困地区经济先行的思维固化,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忽略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引导,少部分贫困群众认为国家的各项帮扶举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等、靠、要”错误思想,甚至出现以贫困户为荣的错误观念。贫困群众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缺乏内生动力,自身也没有对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贫困地区的人才外流,造成贫困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本缺失,出现“无人授教”的局面,这是贫困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组织障碍,缺乏教育对象的长期性、持续性,对贫困群众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 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统、单一
根据在内黄县的入户走访我了解到,当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传统、单一,缺乏创意,与其他各项工作相脱离,不能很好的做到寓教于脱贫攻坚行动中、寓教于村民各项组织活动中。比如,很多村庄出现机械传达扶贫开发政策文件的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多采用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的方式,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没有切实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给贫困户发几本扶贫政策宣传书、讲几个脱贫致富故事、送一些劳动农具器械就草草了事。这样的扶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对于农民群众来说既缺乏足够的感召力,同时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
究其缘故,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牵住工作的“牛鼻子”。例如,在我重点走访的10个贫困村里,农家书屋、文化舞台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这些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在扶贫开发初期就已经建成了,但其实这些设施在近几年大多数时间里都只是“摆设”,文化场所建立起来后没有相应的人来管理,并且文化场所的运营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只搭台子不唱戏,多用来应付检查,这些情况都导致了所建成的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率低下。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使得扶贫工作流于形式,村民普遍反映对于扶贫政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民众“左耳进,右耳出”,没有达到让贫困群众真正 “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目前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下一篇: 目前扶贫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