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理工类高校构建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2-06-21   来源:   浏览次数:11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外部环境重科学轻人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金融业、银行业的热潮逐渐退去,电商、互联网和计算机等行业逐渐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科学技术

 
 1.外部环境重科学轻人文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金融业、银行业的热潮逐渐退去,电商、互联网和计算机等行业逐渐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学生在高考时也会优先选择计算机等热门理工类专业。在这种重视科学技术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文类专业及知识关注的缺乏不可避免。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能体现这一情况,如D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设有研究生分院和8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其中大部分为理工类专业,一方面因为D大学有理工类专业的基础与传统,另一方面也因为理工类专业的发展能为学生提供较高的就业率,相比较人文类专业来说也能够为学校的科研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学生人文素质欠缺
2021年本项目组对D大学的学生发放了关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测试问卷,成功回收七百余份,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测试文化价值观念,第二部分重点测试文化知识和应用水平,第三部分重点测试与文化有关的行为。将三个部分的分数结合来看,满分50分,其中40分以上的同学仅占3.88%,30-39分的同学占39.53%,29分及以下的同学占56.59%。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D大学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在人文素养测试中没有达到及格线。
人文素质的欠缺不是一时造就的,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延续性。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通常从高中开始就较少学习人文类课程,因此在高中时期就会出现人文素质缺乏的情况,这种情况延续到大学后会更加严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理工类大学的学科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即使是同一个院系的不同专业,除公共基础课外,其他的专业课也会有较大差异。而理工类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专业理论课程、实验及实践类课程较多,在总课时压缩的背景下,学校只能缩减公共选修课或者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课时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修完专业课。
3.课程设置流于形式
许多理工类高校本身不具有充足的人文社科教师资源,在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上有许多限制。比如D大学人文社科类学院只有社会科学研究院、民族学研究院和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人文社科类教师有限,在课程开设的广度上有着很大制约。
1995年原国家教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全国52所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在众多试点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开课随意性强、门类不系统、分类不科学、学分要求偏低等,这些情况在理工类高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除理工类高校以外,许多综合类大学也不可避免的将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并且学分比例相对较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理工类高校构建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下一篇: 理工类高校构建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