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校外培训机构失范的归因分析
 
更新日期:2022-06-22   来源:   浏览次数:14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逐渐被强化,倡导人力资本、理性精神的同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取向也一直根植在人

 
 (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
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逐渐被强化,倡导人力资本、理性精神的同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取向也一直根植在人们的血液中。教育的育人目的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时被教育的社会价值无情僭越,学生被看做是一种批量化可复制的工具。在强调“理性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时,教育呈现出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目的性与有序性,强调对纪律、知识与教师的服从,表现出了对人文关怀的绝对凌驾。“人力主义”教育取向则注重“成才”而不重“成人”,人作为一种隐性资本,可投资、可开发,但教育却远并没有跳出“功利取向”的桎梏,没有把教育社会功能的“应然”内化为育人功能的“实然”层面。只有践行“人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将教育评价机制从选拔为先、发展为重再到素质优先而转变,倡导多元、绿色的评价方式,打破“唯分数论”的教育取向,才能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真。
(二)政府监管失效
2017年实施的《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民办教育机构需依法登记注册,但现阶段政府对于民办教育多重审批但轻后期监管。另外,由于“小作坊”形式存在的校外培训机构具有较强隐蔽性,如记者蹲点在安徽一别墅区有偿补课的新闻引发热议就可见一斑,隐匿的培训机构给监管带来了诸多困难。第二,笼统的惩罚措施让监管变得柔性化且弹性较大,降低了培训机构的违规成本,大多机构在高回收成本的诱惑下“顶风作案”,使得政府监管失效。
(三)社会价值观的弊病
学区房、择校热、高价补习等各种社会现象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趋之若鹜的态度。由于社会竞争的持续发酵,受教育水平在社会中作为一种人才筛选的显著符号。家长以高价的补习费提高孩子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以便孩子能获得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与最体面的生活。我国因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于文化课成绩非常重视,而又因评价相对固化,家长和老师易忽视孩子其他的闪光点,使得各类补习班有机可乘。孩子们也在社会病态单一的评价中,父母的期许中与自我认知麻木的裹挟中逐渐失去了自信,找不到最真实的自己。
(三)学校素质教育不完善
高考体制现在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任是我国的主流评价,但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且素质教育还未完善,学生在学校“未吃饱”,只好”加餐”。学校本应是学生成长的象牙塔,但由于校外培训的介入,使其完全打破了这样的理想模式,培训班快速的提高成绩,打破了学校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素质的理想蓝图。在“高考指挥棒”与校外培训的冲击下,学校与家长更注重显而易见成绩的进步,而忽视教育本身滞后性与长效性的特点。助长“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的畸形观念,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校外培训机构失范的归因分析

下一篇: 校外培训机构失范的归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