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文本的着力点不同
三位学者解读《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解读视角不同、理据不同,造成了解读文本的着力点不同。
从文本的解读视角看,王富仁和孙绍振侧重从意象分析出情感,如“‘暖’和‘寒’同‘冷清’不同,它们是强感受的词语,但将这两个词语结合在‘乍暖还寒’这样一个语言结构里之后,其语言效果则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人感到了一种既‘暖’又非‘寒’的别扭感觉。它的心理效果也是别扭的、不好受的。”在这里,王富仁通过“暖”“寒”构成了别扭感觉,分析出词人内心的别扭、不好受。孙绍振也是同样的分析手法,例如“‘雁过也’,这个‘也’字,韵味不简单,是突然冒出来的语气词,有当时口语的味道…………这是第二个层次:心理调整不但失败,反而加重了悲愁郁闷。”
而杨朴的分析虽然也有从表层意象分析词人深层情感的部分,如通过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分析,解读出词人“内心无着无落、孤独苦闷的情感”,并认为这种孤独、空落和凄惨的精神状态是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后面的词句都是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于是在后面词句的分析中都是从情出发分析词句的意象。
从词句意象出发分析情感可以称为读者视角,读者只有通过解码表层的语言密码,才能体会感悟到词人的情感,王富仁和孙绍振的解读侧重于读者视角。从词人的情感出发,分析意象的选择、表达和组合称为词人的创作视角——正是因为如此的情感,才会有了此词中的意象和语言表达,杨朴的解读就是侧重于词人的创作视角。
从文本的解读理据看,王富仁将词语的类型分为表现性词语和内心词语,表现性词语是内心感受的外化形式,内心感受词语对表现性词语起到了伸展、概括、提示、背景的作用。作者充分调动感官,表达丰富的感觉,使情绪落到了深处、实处,而读者则是要通过表现性词语去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内心感受词语在读者鉴赏词作的过程中起到了提示、延伸的作用。因此王富仁解读《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理据就是关注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机制——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读者是怎样接收情感的。孙绍振的解读理据则是上文提到的“动情”说,分析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词人的“意脉”。
杨朴的解读理据是“一首诗词或一部其他作品,是作者一部分一部分甚至一句一句写出来的,但是,这一部分一部分或者一句一句却是由整体构思、整体思想、整体形式生成的。”杨朴明确了整体结构与词人情感的关系——蕴含和体现关系,情感蕴含在整体结构中,整体结构体现情感,也就是要以分析整体结构来解读词人情感,而且关注整体结构形式,包括注意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意象在整个结构形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情感价值的认识不同
通过对《声声慢(寻寻觅觅)》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存在着四大分歧:1.创作时间是在词人中年还是晚年?2.《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主题是什么?学术界主要有七个说法——国破家亡和人生际遇之词,悼亡之词、悲秋之词、受丧乱迫害之词、表达忠愤之词、被疏无嗣之词、寓渴求改嫁适人之词。3.是“晚来风急”还是“晓来风急”?4. “满地黄花堆积”是“憔悴枯萎”、“零落满地”还是“菊花盛开”的意思?而其中前两个分歧会影响对《声声慢(寻寻觅觅)》情感价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