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第三次教育改革范式下职前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更新日期:2022-06-27   来源:   浏览次数: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郑燕祥认为,以往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具有场地为限和以学科为本的特征,这些课程的目的是有效地传递学科知识,使职前教师掌握某一学科教学所必备的知识

 
 郑燕祥认为,以往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具有场地为限和以学科为本的特征,这些课程的目的是有效地传递学科知识,使职前教师掌握某一学科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而第三次范式则高扬“三重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包括课程的个性化、本土化和全球化。
(一)个性化课程
个性化课程指满足职前教师个性需要的课程,即课程为职前教师的自我实现和可持续发展服务。正确的教育是尊重个体需要的教育,因此个性化课程要具有灵活性、可用性及个别化的特点以切合个人发展所需。其课程价值如下:(1)让职前教师在学校里爱学、乐学和会学。职前教师的学习一方面是完成学分任务,另一方面则是终身学习,即学校学习是为了毕业走出校园更好地学习。(2)让职前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爱教、乐教和会教。个性化课程设置的原则就是:在尊重并发现职前教师现有个性的基础上,为职前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个性化课程需包括如下内容:(1)重视职前教师过去的学习经验;(2)立足职前教师当前的学习表现;(3)面向职前教师未来的职业需求,包括其职前学习安排和职后专业发展。在个性化课程实施上:(1)关注职前教师的个体差异,设定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依据职前教师的个体差异,设置在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弹性灵活的课程目标。(2)开发职前教师的内在潜力,设计多样化的课程任务。在一项课程任务中,职前教师可能是“规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同的角色身份有利于挖掘职前教师的内在潜力。(3)尊重职前教师的个性特点,设立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卓越的教育就是人尽其才,就是每一个人使其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Emporia State University,简称ESU)的跨学科研究专业要求职前教师设计自己的专业,制定学习计划。同时鼓励其从沟通、信息素养、问题解决和社区领导这四个方面开展自己的学习计划,主张职前教育要适应职前教师个体以及他们的未来。
(二)本土化课程
本土化课程指满足地方发展需要的课程,即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结构设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利用当地的资源材料安排课程以保障职前教师与当地社区的相关性,使培养的职前教师能够为地方发展服务。其课程价值如下:(1)本土化课程是对民族文化的选择、扬弃 和内化。将承载传统文化知识、凸显民族特色的课程内容融入到当下多元的课程体系中,是本土化课程的发展趋势。(2)本土化课程是对国外文化的改造、借鉴和创新。在引进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试验,进而形成满足本国发展需要的课程。本土化课程设置的原则就是课程可以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做出适切性改变和转化,满足本地的发展需要。本土化课程设置包括如下内容:(1)关注职前教师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承;(2)提高职前教师对本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3)推进职前教师对本土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开发。在本土化课程实施上:(1)立足本土需要,接纳、改造与转化外来课程体系,使之适应本土环境;(2)借鉴学习外来优质课程,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反思改进本土课程;(3)开设本土特色课程,注重本土文化传承,建立本土特色课程理论体系。如ESU在教育专业课程阶段则开设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领导原则、积极生活和亲密关系等一系列校本课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第三次教育改革范式下职前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下一篇: 第三次教育改革范式下职前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