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是使命之托
 
更新日期:2022-06-28   来源:   浏览次数:8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党的使命决定空天大学生必须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

 
 1、党的使命决定空天大学生必须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党承担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使命。
党的使命为什么需要空天大学生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这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完全信任使命中的党和党的领导力。1921年以来,我们党经历了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百年坎坷之路和辉煌岁月,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从摆脱屈辱、经历艰难到走向辉煌,之所以能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的空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空天领域占一席之地,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牢固树立对党忠诚的归属心理品质,党的使命才能顺利完成,人民的幸福美好才能变成现实。空天大学生作为人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坚信我们的党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承担并圆满完成党的使命,空天大学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才能与党同心,与民共济,才能在人民幸福美好、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兴旺发达上,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就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看,空天大学生需要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才能不辱党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高等教育时指出,高等教育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重知识、轻素质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教风、学风亟待进一步净化;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习总书记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把脉问诊,正是高屋建瓴,对症下药,指引方向。空天专业思政教育着力建构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无疑就是践行习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指示精神和党的使命担当。
2、专业使命决定空天大学生必须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
空天技术是世界前沿科技,关乎人类和宇宙的命运和未来发展,其专业使命具有很强的世界性。正因如此,我国空天大学生作为空天科技领域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而且必须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专业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在成长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和迷失自己。
空天技术的专业使命是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涉及到我国空天技术能否保持世界优势地位。因此,空天技术不仅仅属于空天,更烙印着非常浓厚的国家意志,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色彩。就空天大学生而言,只有给自己的内心建构起足够强大的新时代归属心理,方能为国争光。
我国是空天技术的拓荒者,大约13世纪,我们自主创新的火箭技术就已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至于现代空天事业,我们也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围绕着国家大飞机专项、两机专项、神舟号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天和核心舱”空间站、“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及祝融号火星车、中国制造2050等,我国空天技术所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令人振奋的是,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简称长五B)遥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首战告捷。⑥专业使命中凝聚着古代火箭精神、钱学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令人震撼的空天精神,为空天大学生构建新时代归属心理,提供了崇高的道德示范,也为大学生构建新时代归属心理建立了很高的起点。
3、个人使命决定空天大学生必须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
建构空天大学生归属心理和促进空天大学生个性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归属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个性发展是一种个人心理,属于个人意识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意识是社会实践中个体实践的产物,体现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意识不是个人意识的简单汇集,具有共性的社会意识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的表现都带有他们个性的特点。共性不能离开个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任何个人意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意识[3]。进一步认识,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构建新时代归属心理,是共性要求,而每一个空天大学生所追求并希望实现的人生价值,是个性发展。共性决定大学生的政治品质和人格魅力,可促进社会发展,承担党的使命,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决定大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工作能力,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按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原理,既然个人使命中赋予了党的新时代使命担当,这就决定了空天大学生必须建构新时代归属心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是使命之托

下一篇: 建构空天大学生新时代归属心理是使命之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