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主体创新育人模式,全员联合,形成新合力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力量,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教师应不断丰富授课的内容和形式,如鼓励学生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拍摄短视频,以受学生喜爱的方式加强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业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如专业名家的爱国主义事迹,将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来。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一员,应在日常学习中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政策、不同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知识。同时,学校学院应重视辅导员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上的培训,让辅导员在培训中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给予辅导员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课题上的支持,深化辅导员科研能力,以更好指导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
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重视和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不再一味以教师为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应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第一,选树优秀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优秀学子中不乏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举办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优秀少数民族学子经验分享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扎实锤炼专业本领的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第二,开展学业困难学生学业互助活动。邀请高数、英语、大物等基础课程成绩突出的学生组建专门的学业帮扶团,通过小班教学辅助的方式,给予少数民族学业困难学生点对点的帮扶,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能力。
(二)构建形式创新育人模式,线上线下、第一第二课堂结合,形成新平台
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目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常通过座谈会等线下形式开展。新时代下,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在教育管理工作手段上,借助微信、QQ等平台,做到“面对面”和“键对键”结合。在教育管理工作方式上,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展开线上教育,譬如师生围绕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主题录制短视频、微电影和金微课,并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课间休息时间等平台进行展播。另一方面,运用微信公众号、学院学校网站等平台对线下活动进行及时的宣传和报道,扩大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融入到第一课堂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譬如将民族团结教育引入学术报告中,或将少数民族学生能力提升与工作坊建设相结合,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开展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人际交往等工作坊活动,培育创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特色品牌活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构建内容创新育人模式,教育管理与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融合,形成新机制
少数民族教育管理工作应以贴近学生、受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活动,营造浓厚且良好的氛围,让少数民族学生在道德浸润中接受教育和管理,并自愿、自觉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来。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勤工助学是众多高校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常见方式,是扶困与扶志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在资助困难学生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因此,高校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专门岗位,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困难,也避免因岗前竞争激烈而无法应聘成功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