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间交往,特别是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交往是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清朝将锡伯族从科尔沁赎出为兵并编入八旗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这是清代锡伯族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成为农耕民族的时间起点,是锡伯族融入中华民族经济一体化的关键转折。清初,锡伯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为清王朝将锡伯族编入满族八旗后,锡伯族在清王朝一系列驻屯政策、税收政策、重农政策影响下,所作出的一系列生产生活上的改变。其次,在锡伯族迁徙驻屯,以及定居耕中的过程中,与新居住地周围兄弟民族的交往增加。在锡伯族原本的生产方式中,农业并只是多种生产方式中的一种,而驻守戍边则要求其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这推动了锡伯族与周边农耕民族间的交往学习,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上尤为明显。
清初中央王朝出于政权安全考量,将锡伯族调往至齐齐哈尔,乌拉等地。康熙三十年(1691) 萨布素疏称:“臣详察东北地方形势,墨尔根城(当时黑龙江将军驻于此城)地处蒙古、锡伯、索伦及达斡尔之北,其兵民与外藩人等共居杂处。墨尔根城远离乌拉吉林一千四百余里,与之隔绝,万一有调遣之事,不能践约及时来到。松花江由南北流,嫩江由北南流,两江于图西吞地方汇合,经东省诸部落所居之地,流入东北海。自乌拉吉林至嫩江口约五百里,嫩江口至齐齐哈尔约五百里,齐齐哈尔至墨尔根约五百里。其中齐齐哈尔最为紧要形势之地,蒙古、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所居地界总汇于此,且距通达兴安岭北呼伦等地及尼布楚之道甚近,应于齐齐哈尔一带驻兵一队。再松花江、嫩江汇合之处,系水陆通衢,大渡所在,亦应驻兵一队。如此则齐齐哈尔、嫩江口皆以江为屏障,得其地利,兵马可赖腴出青草而强盛膘壮,驻防则坚固,出征则英武。值有紧急事宜,墨尔根、齐齐哈尔相互调遭,不致有误。且兴安岭以北,若有战事,此方面军可协同见机而行。”萨布索的这建议, 得到了康照帝的允准。于是,决定在齐齐哈尔、松花江和嫩江汇流处筑城驻兵。此后在齐齐哈尔、松花江和嫩江汇流处筑城后,由何处选丁披甲驻守,便成了清政府很棘手的问题。几经磋商,康熙帝最后批示:“锡伯等所居之地,接近松花江、嫩江,相应咨文科尔沁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若有情愿将所属锡伯、卦尔察献出披甲者,俟详列其数报部后,再具本疏闻,披甲遣驻。”并声明每“献出”一丁或一户,酌情赏银若干两。至此,科尔沁蒙古将锡伯族进献给努尔哈赤,锡伯族开始了在清代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徙,锡伯族的直属管辖也由科尔沁蒙古转移到了清王朝。